台州学院在科学教育领域深耕15年,以生态理念为框架,形成了一套贯穿大中小学的育人体系。自2010年起,该校生命科学学院通过三个阶段推进教学改革,整合家庭、学校、社会资源,建立跨学段教研机制,开发50余门特色课程,并获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9项、学科竞赛奖项800余项。这一体系不仅实现高质量党建引领,更通过科教融通、实践赋能,为区域基础教育注入创新活力。
一、育人体系的三阶段演化
学院将改革历程划分为扎根萌芽(2010-2013)、舒茎展叶(2014-2016)和终章成理(2017至今)三个阶段:
- 政策解读与课程衔接:初期聚焦学段间教学断层问题,通过大规模调研建立衔接框架。
- 联盟构建与教研革新:联合中小学成立教育联盟,推行项目化学习,跨学段备课覆盖率达90%。
- 生态化资源整合:引入科技馆、气象台等社会机构形成教联体,开发“家庭实验室”“自然学校”等实践场景,实现教育场域立体化拓展。
二、创新机制的四大维度
围绕理念、场域、机制、资源四维度,学院创建“三位三链三圈”机制:
- 生态位重构:以课程重整(如大单元教学)、教师发展(年均培训200名)和资源统筹为核心,构建覆盖全学段的课程图谱。
- 生态链融合:形成“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中小学教师”跨学科开发团队,科研院所参与共建课程;建立“授课教师+跨学段教师+教研员”三级教研体系,产出典型课例转化率达75%。
- 生态圈拓展:通过家庭实验室就地开展科技制作,联合社会机构组织研学活动超百场,科学家进校园讲座覆盖10万余人次。
三、卓越教师的培养路径
科学教育卓越教师班采用“双导师制”,配备学术导师20人(含教授、博士)和实践导师12人(含特级教师),构建“研究室—课堂—中小学教室”联动机制:
- 课程体系增设科技哲学与创新方法等15门选修课,形成“科学素养+教育能力+创新实践”矩阵。
- 实践平台覆盖师范生技能竞赛、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近3年学生发表论文27篇,获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41项。
- 毕业生初次入编率95%,2024届全员考入编制或研究生,王姝逞等校友获全国基层就业卓越奖。
四、成效辐射与区域影响
该模式推动椒江区3所学校入选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助力台州市10校成为省级实验校。学生层面,试点中学斩获全球发明大会金奖等顶级奖项,科学教育专业在2025年校友会评级中跻身A+等级,支撑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教师发展方面,7人获全国实验教学能手称号,教研成果包括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级教改7项,形成可复制的“台州经验”。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