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金融学院的供应链管理专业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学校在金融领域的独特优势,构建了融合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与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为背景,聚焦供应链金融特色,通过产学研协同和数智化课程创新,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实践能力的行业人才。下文将从专业定位、课程架构、培养模式及就业前景等维度展开分析。
供应链管理专业以国家供应链战略为导向,对接大湾区产业需求,致力于培养文理兼修、跨界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其核心目标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供应链规划与设计、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等全链条知识,同时强化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力。专业定位突出“金融基因”,例如课程体系中融入商业银行经营学、供应链金融等内容,形成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差异化优势。
课程体系设计体现“理论+实践+创新”三重逻辑:
- 基础理论层:涵盖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学科基础课程,构建跨领域知识框架;
- 核心能力层:聚焦采购与供应管理、库存控制、供应链建模与仿真等实务技能;
- 前沿拓展层:开设区块链金融、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等特色课程,紧跟行业技术变革。实践教学通过沙盘模拟实验、物流企业运营对抗等场景化训练,提升学生解决复杂供应链问题的能力。
专业建设特色凸显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方面,与京东集团、深圳怡亚通等2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实践课堂,引入行业导师授课制,实现从课本到产业的无缝衔接。另一方面,搭建金融数据挖掘实验室、供应链仿真平台等教学设施,总投资达1380万元,支撑学生开展大数据分析与商务智能项目实训。这种“校企双轮驱动”模式被《供应链管理》期刊专题报道,成为国内同类专业的标杆。
就业方向覆盖金融、物流、制造业及政府部门多元领域。毕业生可从事供应链规划师、采购经理、物流分析师等岗位,尤其在供应链金融企业、港航物流、第三方服务平台等领域具有竞争优势。据统计,该专业教师团队中73.91%拥有博士学位,近五年在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管理世界》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学术支撑。
通过国际化视野塑造,专业还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嵌入全球供应链案例研究,助力学生适应跨国企业需求。这种兼具金融深度与供应链广度的培养路径,使广东金融学院的供应链管理专业成为大湾区产业升级的重要人才输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