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学院作为贵州省唯一开设文化遗产专业的本科高校,其文化遗产传承体系以屯堡文化为核心,形成了从学术研究、专业教育到实践转化的完整链条。作为明代军屯移民的“活化石”,屯堡文化以凤阳汉装服饰、石头建筑群、地戏艺术和古水利系统为标志,承载着六百年的历史记忆。学院依托这一独特资源,不仅将其融入课程体系,更通过田野调查基地、文化展览和原创艺术创作构建了多维度的文化传承模式。
在专业建设层面,文化遗产专业以“理论+实践”双轮驱动。课程设置涵盖文化学、考古学和非遗保护技术,重点聚焦屯堡文化研究转化。学院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实践教学点,组织学生对鲍家屯水利工程等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田野考察,同时依托屯堡文化研究中心开展学术攻关,承接国家级课题并出版《安顺村史村事》等研究成果。这种“在地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测绘古建筑、整理口述史过程中,掌握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保护的方法论。
屯堡文化的活态传承体现在三大维度:艺术表达、技艺传习和精神内核。学院通过原创舞蹈《土地情,家园梦》将地戏的傩戏面具、花灯的唱腔韵律转化为现代舞台语言,以可视化叙事重构历史记忆。在技艺层面,设立银饰制作、木雕工艺等非遗工坊,引导学生开发兼具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推动“非遗+产业”融合。而“天地国亲师”的伦理观,则通过开学第一课等思政载体,将家国情怀融入人才培养,形成文化认同与价值引领的双向互动。
面对数字化时代,学院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遗产保护网络。线下建立村史馆和数字博物馆,对40个传统村落进行三维建模与影像采集;线上开发“公图艺术资源O2O服务平台”,将屯堡服饰纹样、地戏唱本等资源数字化共享。这种“科技赋能”不仅提升了保护效率,更通过虚拟展览和互动体验扩大文化传播半径,例如2025年非遗主题展运用AR技术还原敦煌乐舞与楚辞吟唱场景,使静态文物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
未来规划中,学院将以更名贵州文化旅游学院为契机,深化“文旅融合”战略。一方面强化学科交叉,将文化遗产研究与旅游管理、数字媒体专业结合,开发屯堡文化研学路线;另一方面推进“十个一工程”,通过影视剧、学术研讨会等载体提升文化影响力。这种转型不仅呼应贵州省“四大文化工程”政策导向,更通过培养复合型文化传承人才,为乡村振兴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