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体系中,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凭借其独特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小学教育领域的标杆院校。该校自2013年转型为普通本科院校以来,始终将小学教育作为核心培养方向,通过职前职后融通的办学特色,构建起覆盖全学段的师范教育体系。截至2025年,其师范类在校生占比达68%,其中小学教育专业更是以“语文+数学”双科培养模式和定向乡村教师培养计划脱颖而出,成为基础教育人才输送的重要源头。
双核驱动的课程体系:学科融合与技能进阶
该校小学教育专业以“理论+实践”双轮驱动为核心,构建了覆盖教育基础、学科教学、儿童发展三大模块的课程群:
- 学科融合特色:独创“语文+数学”双科培养,设置《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等核心课程,强化跨学科整合能力;
- 教育技术赋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列为必修模块,包含智能教学系统设计、教育大数据分析等前沿内容;
- 实践导向突出:实践学分占比超40%,通过教育见习-模拟教学-顶岗实习三阶段进阶体系,实现从课堂观察到独立授课的能力跃迁。这种课程架构既呼应了基础教育“全科教师”培养趋势,又契合了新课标对教师数字化素养的要求。
政校协同的实践平台:从课堂到岗位的无缝衔接
在实践教学层面,学院通过“U-G-S”协同培养模式(高校-政府-中小学联动)打造闭环培养体系:
- 基地网络构建:与省内201所中小学共建实践基地,其中109个乡村教育工作站专门服务定向师范生;
- 双导师制落地:聘请400余名一线名师担任实践导师,与校内教授形成“理论+实操”互补指导;
- 定向培养深化:针对苏北地区教育发展需求,实施“县管校聘”定向计划,近三年已有超200名自考学历毕业生通过专项通道进入编制。这种产教融合机制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深度参与真实教学场景,近五年师范生获省级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23项。
政策牵引的就业通道:编制保障与职业发展
该专业毕业生呈现多元化就业图景:
- 编制吸纳优势:依托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13个师范专业对接基层岗位需求,2024年定向生录取规模较2016年增长近10倍;
- 职业发展纵深:建立“护工-教师”晋升通道,与南京芳草园小学、苏州工业园区学校等名校形成人才输送网络;
- 学历贯通设计:自考学历与全日制学历在教师招聘、职称评定中享受同等待遇,2024年苏北地区定向招聘中,超35%录用者来自该校继续教育项目。数据显示,毕业生五年内晋升学科带头人比例达18%,显著高于同类院校。
数字化转型下的教学创新:重构师范能力标准
面对教育信息化浪潮,学院率先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培养方案:
- 智能教学工具:开设《教育机器人应用》《RPA流程自动化》等课程,培养教师人机协同教学能力;
- 虚拟教研平台:搭建元宇宙实训系统,支持师范生开展沉浸式课堂模拟与跨校区协同备课;
- 数据素养培育:通过学习分析技术课程,训练学生从海量教育数据中提取教学改进策略。这种能力重塑使毕业生在智慧校园建设中更具竞争力,2024届学生实习期间参与教育科技项目研发率达27%。
在基础教育改革纵深推进的当下,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通过“学科交叉化、实践场景化、发展终身化”的三维革新,正重新定义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范式边界。其经验对破解乡村教育师资结构性矛盾、推动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