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学科资源,形成了以光通信技术和半导体照明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中央财政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与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等硬件支撑,结合"六共同、三对接"的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具备光机电一体化设计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合并原物理与光信息科技学院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成果,专业既传承了物理学科的理论深度,又强化了电子信息领域的实践创新。
在课程体系上,专业设置了光电子技术、信息光学、光纤通信等核心课程,覆盖光学设计与智能传感技术两大方向。其中单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与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对光电系统的嵌入式开发能力,而半导体照明基础等特色课程则紧密结合珠三角地区LED产业链需求。实践环节中,学生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磁控溅射镀膜机等高端设备开展科研训练,并进入广东亿维智能科技等企业完成岗位实习。
专业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通过以下机制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技术标准融入课程大纲
- 共建实习基地,在东莞、佛山等地建立7个校外实践平台
- 双师型教师团队引入企业工程师参与激光原理及应用等课程教学
- 项目驱动教学以半导体照明工程案例贯穿毕业设计环节
- 创新创业竞赛体系覆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12类赛事
师资力量方面,学院拥有博士30人(占专任教师42%),并聘请罗锡文院士担任荣誉教授。教师团队在光电传感领域承担省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年均15篇。实验室配置的Lambda950分光光度计等设备既用于新型光伏材料研究,也支撑学生完成光学系统课程设计等实践项目。近三年毕业生在华为光产品线、TCL华星光电等企业的就业率达93%,考研升学方向集中于光学工程与电子信息等专业。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五级监控机制实现闭环管理:
- 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光电检测技术等课程标准
- 院系督导组开展同行评议与中层干部听课
- 企业导师参与光机电一体化实训项目评价
- 学生通过在线平台完成虚拟仿真实验与课程互评
- 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反馈至激光技术及应用课程改进
该专业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五步递阶教学提升学习成效,在案例教学环节引入太赫兹技术等前沿课题,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实验室开展图像识别项目开发。学生创新团队在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中累计获得省级奖项23项,其设计的智能农业光照系统已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这种将课堂理论转化为产业应用的能力培养,正是专业"立己树人"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