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于2022年获批设立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成为全国较早开设该专业的农林院校之一。这一专业的设立,不仅填补了湖南省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控领域的人才培养空白,更顺应了我国水产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对疫病防控技术的迫切需求。作为农学门类下的新兴交叉学科,该专业以水产动物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和药理学为核心,聚焦水生动物疾病诊治、防疫检验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旨在培养兼具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采用“基础+核心+拓展”的三层架构。基础课程涵盖水生动物生物学和养殖水环境化学,着重建立学生对水生态系统的认知;核心课程如水产动物病理学和鱼病学,系统传授疾病诊断与防控技术;拓展模块则设置水产无脊椎动物疾病学等特色课程,强化对虾蟹等特种水产的疫病研究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占比达35%,依托国家级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试验站、湖南省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中心等平台,学生可参与病原分离鉴定、疫苗研发等全流程实训。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高志鹏教授领衔的水生动物医学团队,在病原检测技术、抗病育种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研究成果发表于《水产学报》等权威期刊。团队首创的“平衡精养法”健康养殖体系,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养殖实践,通过优养、重防、精管、严控四大技术路径,已在全国30余个养殖基地推广应用。学生可通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校企联合课题等方式,直接接触行业前沿技术。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该专业的显著特色。2025年与江渔生物共建的特水研究院,构建了“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验题”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院聚焦特种水产养殖痛点,开展病害快速诊断试剂盒开发、微生态制剂研发等攻关,学生在实习中可直接参与从实验室研究到田间推广的完整产业链实践。这种“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近三年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主要流向水产技术推广站、动保企业和科研院所。
面对全球水产养殖业绿色转型趋势,专业正着力布局三大发展方向:
- 智慧化疫病监测:开发基于AI图像识别的水产疾病远程诊断系统
-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噬菌体疗法、中草药制剂替代传统抗生素
- 种业安全攻关:建立水产苗种病原垂直传播阻断技术体系
这些方向的确立,既响应了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中关于生物安全防控的要求,也为学生指明了职业发展的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