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的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作为中国现代雕塑教育的发源地,自1928年创立以来始终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这座艺术殿堂以"大雕塑"学术思想为核心,构建了涵盖雕塑系、公共空间艺术系、纤维艺术系的完整教学体系,其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学科实力,培育了包括刘开渠、潘天寿等大师在内的数代雕塑人才。在当代艺术教育转型的语境下,这里正以"两端深入,传承创新"的治学理念,探索着雕塑艺术的东方精神与现代语言的融合之道。
在课程体系建构上,学院推行"造型训练+实验教学+工作室特色"的复合模式。基础课程如素描、泥塑、材料与媒介基础等,着重训练学生对形体、空间、材质的把握能力,其中"东方雕塑考察"课程通过实地研习传统造像艺术,深化文化认知。专业核心课程分为具象、跨界、东方性三大研究方向,具象雕塑形式研究强调对人体解剖与动态的精准捕捉,跨界雕塑则引入装置、影像等当代媒介,而"东方性雕塑形式研究"着力于传统美学语言的现代转译。特别设立的八个实验室如木石金火实验室、综合材料实验室,为学生提供青铜铸造、金属锻造等传统工艺与3D打印、数字建模等前沿技术的实践平台。
教学实施采用"两段制"培养体系:前两年通过造型基础训练夯实基本功,后两年进入工作室制深化专业方向。以雕塑系为例,其具象雕塑工作室传承学院派写实传统,跨界雕塑工作室探索观念艺术表达,东方性雕塑工作室则聚焦传统造像体系的现代重构。这种分层递进的教学结构,既保证了"固本溯源"的传统继承,又实现了"守正创新"的学科突破。数字技术课程如ZBrush建模、AI辅助创作已纳入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传统泥塑技艺的同时,具备数字化雕塑创作能力。
师资配置彰显"学术共同体"特征,雕塑系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构成老中青三代传承有序的导师团队。学科带头人班陵生教授倡导的"雕塑艺术东方学"理论体系,已成为指导教学研创的核心方法论。青年教师多具有海外研修背景,将国际当代艺术思潮与本土文化研究相结合,在公共艺术介入社会空间、纤维艺术材料实验等领域形成特色研究方向。师生比维持在1:8的优质配比,确保了个性化指导与学术碰撞的平衡。
人才培养成效体现在95%就业率与60%专业对口率的双重保障。毕业生除进入职业艺术家领域,更多投身于城市公共艺术规划、文化遗产修复、影视美术设计等跨界领域。近年来在杭州亚运会场馆艺术装置、良渚文化遗址雕塑群落等重大项目中的突出表现,印证了学院"艺术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值得关注的是,纤维艺术系毕业生在软雕塑、空间织物等新兴市场展现独特优势,其作品频繁亮相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平台。
这座承载百年文脉的艺术学院,正以"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为育人准则,通过教学、实验、研创三环联动机制,培养既深谙传统造物智慧,又掌握当代科技语言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其构建的东方雕塑方法论体系,不仅重塑着中国雕塑教育的知识谱系,更为全球艺术院校提供了传统学科现代转型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