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城乡规划专业立足国家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以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为目标。该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强调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能力培养与国土空间规划、特色小镇规划等前沿领域结合,形成了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学科特色。下文将从培养体系、课程结构、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
该专业以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人才为培养定位,聚焦城乡规划与设计、生态控制与环境保护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三大方向。课程体系覆盖宏观到微观尺度,包括城乡规划原理、控制性详细规划、BIM技术等核心课程,注重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专业定位上,突出“四个回归”试点特色,与乐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等机构建立战略合作,通过企业导师制将实际工程项目融入教学,强化学生解决复杂规划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技能训练
课程设计体现“理论+技术+实践”的三维架构:
- 基础理论模块:包括建筑力学与结构、人文地理学、区域规划等,夯实城乡发展的学科交叉知识;
- 技术方法模块:涵盖图形图像软件(Photoshop)、数字成图、城市遥感技术,培养数字化规划工具的应用能力;
- 实践创新模块:通过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课程设计等实训项目,完成从方案设计到成果落地的全流程训练。学生还需参与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实习,深入社区与乡村采集数据,提升田野调研与政策分析能力。
三、实践教学与产教融合
专业实践体系以“双师型”师资为支撑,15名专任教师中71%具有博士学位,并引入4名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担任企业导师。实践路径分为三个阶段:
- 低年级:通过测量与地图学实习掌握基础测绘技能;
- 中高年级:参与城市设计综合实训、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真实项目,例如特色小镇规划、村庄整治方案;
- 毕业阶段:在城乡规划及空间信息创新工作室完成毕业设计,部分优秀作品可直接应用于合作单位工程实践。近五年师生共同完成横向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达150万元,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体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势。
四、就业方向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可在政府规划部门、设计院所、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多领域发展,具体路径包括:
- 公共管理类:从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审批;
- 技术设计类:担任城乡道路交通规划师、生态修复规划师;
- 学术研究类:攻读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硕士学位,或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据统计,2022年该专业在四川本科二批录取分数线为文科488分、理科443分,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部分学生考取注册城乡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显著提升竞争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