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自2020年成立以来,已成为国内虚拟现实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基地。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和全球ESI前1%的计算机学科,该学院构建了覆盖本硕博的一体化培养体系,并与政府、企业形成深度合作,其虚拟现实技术专业连续两年获评软科“A+”等级且全国排名第二。这种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学院在学科交叉、产教协同和科研转化上的多重创新。
在专业建设与学科布局方面,学院以“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三链融合为核心,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其本科专业设置涵盖虚拟现实技术、软件工程(VR开发)、数字媒体艺术(VR艺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VR技术)四大方向,形成从底层技术到艺术设计的完整知识体系。硕士点包括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交叉学科)和电子信息技术(VR技术),博士点则聚焦服务计算方向,构建了“技术研发—应用实践—产业服务”的纵向贯通路径。这种布局使学生在掌握编程、算法等硬核技能的同时,也能通过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培养创意设计能力,满足VR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上,学院独创“四维协同、四链融合”机制,即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协同,实现“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人才链支撑创新链”的闭环。具体措施包括:
- “2+2”分段培养:前两年夯实理论基础,后两年通过企业强化班和产业实践班提升实战能力;
- 工作室制度:引入华为、网易等40余家企业进驻校园,建立联合实验室和项目工作室,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开发;
- 以赛促学体系:组织学生参与“挑战杯”、中国虚拟现实大赛等赛事,累计获国家级奖项100余项,孵化学生创业企业10余家。2024届首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位列全校前列,印证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
学院的科研实力与产业转化同样突出。依托工信部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虚拟现实联合实验室、财经大数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团队在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等方向取得突破,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50余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4项。其成果转化覆盖党建、文旅、教育等领域,开发的《探秘海昏侯》《VR滕王阁》等项目实现经济效益超5000万元。2025年3月,学院与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进一步强化了技术攻关与产业应用的衔接。
在社会合作与资源整合层面,学院构建了“政校企行”利益共同体。作为江西省虚拟现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学院联合南昌经开区打造“枫林园产教融合基地”,吸引华为、中国移动等头部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通过江西省产业教授、企业导师等双师型队伍建设,将行业最新技术标准融入课程设计,例如元宇宙关键技术创新团队获评江西省VR产业优秀人才团队。这种深度协同不仅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更推动了区域VR产业集群发展。
当前,随着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的深度合作启动,江西财经大学VR学院正加速向“全国一流产业学院”目标迈进。其以“懂职场、熟行业、厚基础、强能力”为育人导向,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产教“两张皮”难题,为虚拟现实产业输送兼具技术底蕴与商业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持续助力江西省打造世界VR产业高地的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