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国家级人才培养平台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产教融合、实践创新”的鲜明特色。作为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通过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双核驱动的培养体系,致力于为珠三角、广西等电子信息产业带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课程设置紧密对接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展现出强劲竞争力。
专业定位与核心优势
该专业以服务电子信息类企业为导向,依托全国首批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单位、广西智能汽车多维信息融合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构建了“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三维培养框架。专业注重电子系统设计与信息处理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和教育强国项目基地(如车用功率芯片与传感器研究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其博士教师比例高(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占比84%)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团队,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坚实保障。
课程体系与培养路径
专业核心课程涵盖电路理论、高频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等基础学科,同时设置电子设计自动化、通信原理等前沿技术课程。实践环节特色鲜明:
- 项目制学习: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开展智能驾驶、射频天线等方向的应用研究;
- 校企联合培养:与广西汽车集团、中芯国际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学术导师+企业实践导师);
- 学科竞赛驱动:通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近三年获省部级以上奖项超100项。
科研平台与产业对接
学院拥有7000多万元科研设备和6500平方米实验场地,重点实验室覆盖智能信息处理、光通信与光电工程、射频与天线技术三大方向。例如:
- 广西智能汽车多维信息融合重点实验室:聚焦毫米波雷达、光纤传感等车载电子技术研发;
- 微电子与先进材料产业学院:开展车用功率芯片的制造与测试,中央投资8000万元建设实训基地;
- 国家级揭榜制科技项目:承担500万元研发经费的柳州首个揭榜项目,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就业前景与发展空间
近三年该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0%以上,电子信息类岗位占比86%,就业区域集中在珠三角(如中兴通讯、中芯国际)和广西本地龙头企业。深造方向涵盖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部分学生进入匹兹堡大学等国际院校攻读学位。优秀毕业生如张景秀(创办多家科技公司)、张冲(获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冠军)等,印证了专业在创新创业和学术研究领域的培养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推行“三位一体”育人机制:
- 学科交叉融合: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为主干,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支撑,构建材料-器件-系统的完整知识链;
- 工程伦理教育:在课程中嵌入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研究生遵循工程领域伦理准则;
- 国际化视野拓展:通过双语课程、海外联合培养项目,提升学生在5G通信、量子技术等全球前沿领域的竞争力。
通过这一系列特色化举措,广西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成为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人才孵化器,持续为行业输送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敏感度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