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药大学作为河南省唯一培养中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高校,其中医学学科自1958年建校以来,已形成涵盖本硕博教育的完整体系。该专业以仲景学术理论为核心,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河南省一流创建学科平台,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在呼吸疾病、儿科疾病等方向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养出大量兼具中医传承能力与现代医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在学科建设方面,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形成了独特的"10+3"研究体系:包含中医药防治呼吸疾病、感染病、儿科疾病等5个临床方向,中医康复方案与技术等2个技术方向,以及仲景学术理论等3个基础研究方向。学科建设横跨7个二级学院,拥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临床医学和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通过设立"学科特区"和交叉学科建设,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B等的跨越式提升,较第四轮进步2个档次。
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四维立体架构":
- 本科阶段设立普通班、仲景学术传承班、全科医师方向等差异化培养路径
- 5+3一体化本硕连读实行"5年本科+3年规培"的医教协同机制
- 研究生教育推行双导师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
- 继续教育通过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开展师承教育
课程体系以中医经典为核心纽带,构建"三层次模块化"教学:
- 基础模块: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奠定认知框架
- 经典模块: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强化辨证思维
- 临床模块:中医内科学、针灸学等培养实践技能特别设置中西医结合基础课程群,要求本科生掌握现代医学诊断技术,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
师资队伍汇聚国医大师2人、岐黄学者5人、全国名中医6人,形成以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为引领的学术梯队。其中李振华、张磊等泰斗级专家曾长期执教,现拥有博士生导师39人,74.1%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教学团队建设成效显著,获评国家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省级教学团队2支,建有河南省课程思政示范中心,8门课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样板。
社会服务方面,学科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研发的益肺济生颗粒等3种新药成功转化,13种抗疫制剂获批使用;指导建立中药材GAP基地6个,带动30万药农脱贫;制定的《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荣获中医药国际标准贡献奖。附属医院年接诊量超199万人次,在艾滋病、慢阻肺等疑难病症的中医治疗领域形成全国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