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人工智能专业是近年来重点发展的新兴学科方向,依托学院的工科基础与科研资源,形成了具有应用型特色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20年开始招生,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形成学科互补,致力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学院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平台、整合校企资源,逐步构建起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路径。以下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践应用等方面展开分析。
专业定位与学科支撑
人工智能专业隶属于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形成本硕贯通的培养链条。学科建设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调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学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科研项目上的突破,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研发提供学术支持。此外,专业与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传统工科共享师资与实验室资源,形成交叉融合的学科生态。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培养
课程设置兼顾理论基础与前沿技术,主要分为三个模块:
- 基础理论:包括人工智能编程基础、数据结构、机器学习等,夯实算法与编程能力;
- 技术应用:开设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控制等课程,强化实际场景的解决方案设计能力;
- 交叉拓展:融入脑与认知科学、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等跨学科内容,拓宽技术应用边界。
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嵌入式系统开发、机器人规划与学习等实验课程,以及校企联合项目,提升学生的工程实施能力。例如,学院与科大讯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智能算法与语音识别实训平台。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
学院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在职教师培养双向发力,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60%以上拥有高级职称,9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多人入选省市级人才工程并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近三年,教师团队在SCI/SSCI检索论文、发明专利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例如获批软件著作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并指导学生在“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
就业前景与行业对接
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机器视觉、智能医疗、自动驾驶等技术开发,或在职业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学院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如数字生产力学院、直播与演绎学院)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与就业直通渠道。2024年数据显示,学院专升本招生规模达1080人,其中人工智能专业因岗位需求旺盛被列为重点扩招方向。
未来,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推进,该专业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探索职教本科等新型培养模式,为区域智能产业发展输送更多应用型工程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