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专业,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师范)专业通过独特的产教融合模式和学科交叉体系,构建起一套适应职业教育需求的培养路径。该专业不仅聚焦网络攻防技术和可信计算等核心能力培养,更强调职教师资素养的塑造,形成"技术+教育"的双重优势。这种复合型定位使其在粤港澳大湾区网络安全教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其培养模式具有三个显著特征: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三全育人理念和实战导向课程体系。
在培养目标层面,该专业着力打造"双师型"人才,既要求掌握恶意代码分析、逆向工程等技术能力,又需具备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师范技能。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基础课程与网络空间安全导论、应用密码学等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学生能够胜任职业院校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任务。特别设置的学科专业教材教法课程,更是直接对接职业教育标准,强化教学实施能力。
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方向+实践"的三层架构:
- 数理基础模块:涵盖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等支撑学科思维的课程
- 核心能力模块:包含网络安全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安全等技术主干课程
- 师范特色模块:设置教育技术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等教学法课程
这种架构既保证学生获得扎实的工学学位教育,又形成区别于普通工科专业的师范特质。
培养模式创新体现在"3+1"校企协同机制上,前三年在校完成理论学习和基础实验,第四年进入奇安信、启明星辰等企业共建实验室,在真实攻防场景中提升漏洞挖掘和安全运维能力。通过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指导学生参与网络靶场演练,学校导师则负责教学能力培养,这种分工协作使毕业生同时具备工程师的技术素养和教师的职业能力。
就业方向上,该专业毕业生呈现多元发展态势。除可担任职业院校网络安全专业教师外,还能在Web安全工程师、安全服务顾问等技术岗位发挥专长。数据显示,依托广东省教育行业信创适配中心等平台,超过30%的毕业生进入职业教育领域,60%以上获得CISP等职业认证,体现出"技术+教育"复合培养的显著成效。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