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自2005年起招生,作为该校人文学院的重点本科专业,其培养目标聚焦于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塑造。该专业通过融合文史哲学科体系,强化语言表达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致力于为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等领域输送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实务技能的专业人才。其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体现出对传统学科内核的坚守与现代应用场景的适配,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特色。
在专业特色与课程体系方面,该专业强调打通文史哲学科的跨领域整合。核心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引入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实践性内容。这种课程设计既注重文学史论的系统性学习,又通过美学概论、西方文论等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文化概论与中国通史的设置,强化了人文素养的历史纵深,而语言学概论与马列文论则体现了学科理论框架的多元构建。
从培养路径与教学方法来看,该专业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训练体系:
- 语言基本功训练:通过写作课程与口语表达实践,强化文字撰写与沟通能力;
-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结合办公自动化、速录等实训课程,提升数字化时代的专业竞争力;
- 创新思维培养:依托文学创作、文案策划等课程模块,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培养模式与人文学院文科实训中心的实验教学资源相结合,例如配备的速录设备与多功能视讯系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硬件支撑。
在就业方向与发展前景上,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文化传媒、教育科研、党政机关等领域,从事新闻宣传、文案策划、文学评论等工作。专业特别注重向地方中小学教育领域输送教学人才,同时为考研深造提供学科支撑,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等研究方向。据第三方评价数据显示,该专业就业满意度达到3分(满分5分),显示出在就业市场竞争中的中等表现,但办学条件满意度3.4分与教学质量满意度3.5分的评分,则提示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从教学资源与学科支撑维度分析,人文学院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语言实验室等硬件设施,配备110余台联网计算机及专业速录设备。师资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超过50%,且近半数教师具有海外研修经历。学院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累计达10项,研究成果曾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等荣誉,这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