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音乐学专业依托学校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形成了融合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五年制(部分资料显示为四年制)的教学周期,构建起以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同时注重广西及东南亚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能在教育、文化传播等领域发挥作用的复合型人才。其课程设置不仅覆盖传统音乐学科,还引入田野采风等实践环节,彰显地域特色。
培养体系采用双轨并行模式:
- 理论课程包含中西音乐史、音乐美学、世界民族音乐等主干学科,着重训练学生对音乐现象的独立分析能力
- 实践模块设置少数民族多声部训练、广西民族歌舞习演等特色课程,配备专业实验室和音乐厅、琴房等实践场所
- 创新性地开设东南亚音乐鉴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跨文化课程,强化区域音乐研究能力
课程特色体现在三方面融合:
- 民族性与国际性:通过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课程与东盟音乐研究的对比教学,形成"立足本土,辐射东盟"的学术视野
- 技能与学术并重:在视唱练耳、和声学等技能训练基础上,设置论文写作、音乐评论等学术培养环节
- 数字化传承:运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对传统音乐进行现代化重构,建立数字音乐数据库
培养要求明确六大能力目标:
- 掌握作曲技术理论与音乐学分析方法
- 具备音乐数据采集与文化现象研究能力
- 熟悉文艺政策法规,了解学科前沿动态
- 通过艺术实践与田野调查提升应用能力
- 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 掌握教育心理学等教学技能
在教学资源配置上,艺术学院拥有专任教师64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近30%,形成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双师型队伍。实验室集群包含数字三维技术实验室、民族乐器工坊等特色平台,与20余家文化机构建立实践基地。这种"课堂+舞台+田野"的三维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文化馆站管理等领域展现竞争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