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历史学(师范类)专业依托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师范教育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作为一所肇基于清代笔山书院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该校将历史学科与文化遗产研究、基础教育需求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兼具学术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专业建设不仅根植于九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平台,更通过省级重点支持学科和一流课程群的建设,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该专业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导向,课程设置覆盖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史学主干课程,同时强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和文化遗产概论等实践性内容。学生需掌握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历史要籍选读等课程培养文本分析能力。课程体系注重历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融合,例如在历史教育学模块中引入现代教学技能训练,使学生既能胜任中小学历史教学,也能在文博机构从事研究管理工作。
师资力量与学科建设
政治与历史学院作为该专业的承载单位,拥有专任教师3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1.6%,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61.1%。学院还引入“候鸟型”专家指导科研,并与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学科建设方面,学校拥有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和3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历史学专业依托校级重点学科资源,形成了以中国近现代史、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为特色的研究方向。
实践与就业支持
专业实践体系包含三个层次:
- 校内实训:通过模拟课堂、历史档案数字化项目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
- 校外实习:与8个实习基地合作,涵盖中学、档案馆、文化馆等多元场景
- 科研项目参与:鼓励学生加入教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
就业方向覆盖基础教育(占比约65%)、公务员系统(20%)及文博机构(15%),部分毕业生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进入更高学术平台。
历史传承与发展定位
作为学校最早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历史学(师范类)延续了笔山书院“经世致用”的办学传统。在应用型高校转型背景下,专业着重强化文化遗产数字化、地方史志编撰等特色领域,其“历史+教育+文化”的三维培养模式,正逐步成为贵州省基础教育师资与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力量。随着学校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的推进,该专业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本硕衔接培养体系。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