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农林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山西农业大学近年来通过校院合署改革构建了覆盖全省的社会服务体系,其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以“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为核心,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这一领域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体系化布局,更通过校地合作和科技赋能,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
在理论构建层面,该专业以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为基础框架,设置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核心课程,强调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等前沿领域的交叉融合。通过发展经济学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结合,构建了涵盖“气候适配-品种评价-性状解析”的技术链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理论支撑。这种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掌握传统农业经济理论的同时,能运用智慧农业展示和生态观光体验等新型业态理念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培养体系呈现三大特征:
- 科研创新导向: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科技小院建设,推动学生参与田间科研。例如王楚越主持的省级项目《太谷区现代设施种植绿色发展研究》,将实验室成果直接应用于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 基层服务联动:建立“三农研修+创意田园+康养食品”实践模块,组织学生赴东廒村等地开展自然资源普查数据库建设,形成覆盖60个庭院经济试点的调研网络。
- 技能复合培养:设置形意拳武术训练和非遗演说大赛等特色模块,卢媛等学生通过知识产权演讲比赛与创业计划竞赛,展现农科人才的综合素养。
校地合作机制的创新尤为突出。学校与振兴试验区共建的乡村人才振兴学院太行分院,通过“两园三化”发展格局(即现代农业观光园、生态采摘体验园,实现产业化、加工精细化、培训智能化),三年内带动1419户农民增收。具体实施路径包括:
- 组建20余个跨学科专家团队,在五寨县等地开展杂粮新品种展示观摩会,使玉米产量提升18%
- 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打造“太行小米”“振兴果饮”等区域品牌,开发30余款健康食品
- 推行“领头雁”培训计划,为上党区200余名村支书开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课程
在社会服务维度,学校构建起“科技驱动+产业带动+人才联动”的三维服务体系。陵川县丈河村通过森林康养资源数据库建设,使文旅产业产值增长35%;忻州地区引入杜湖杂种羊繁育技术,形成腐殖酸产品加工产业链。这些实践不仅验证了生物技术嫁接传统农耕的可行性,更创造了“高校智慧+乡村需求”双向赋能的山西样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