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立足传媒行业需求,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以艺术学、新闻传播学、语言学为学科基础,通过四年制本科教育系统训练学生的专业素养。从课程设置到实践平台,始终贯穿“采、编、播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在融媒体时代培养既能适应传统媒体岗位,又能驾驭新媒体传播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形成“基础+核心+拓展”的三层架构。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作为基础课程,通过声腔共鸣训练和发音矫正建立专业门槛;播音创作基础与语言表达两门核心课程贯穿全程,着重培养稿件处理能力和即兴表达水平;高阶课程如广播节目播音主持和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引入真实案例教学,强化镜头前表现力与节目把控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课程中融入戏剧表演基础和思维拓展等跨学科内容,通过角色扮演和创意训练提升学生的艺术感染力。
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五级进阶”模式:
- 认知实习阶段组织学生参观融媒体中心,建立行业认知
- 专业见习安排至地市级电视台参与新闻配音等基础工作
- 专业比赛以全国大学生演讲大赛、"夏青杯"朗诵比赛为练兵场
- 单位实习对接省级媒体完成全流程节目制作
- 毕业实习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这种阶梯式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前平均积累400+实践学时,部分优秀作品曾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
专业培养目标聚焦三大核心能力:
- 语言传播能力:通过文艺作品演播和即兴口语表达课程,塑造符合不同媒介场景的语态
- 节目制作能力:电视摄像与非线性编辑课程配备4K级演播室,实现从策划到成片的完整链条
- 艺术审美能力:化妆造型与形体训练课程突破传统播音教学框架,打造镜头形象管理能力这种能力矩阵使学生既能胜任传统播音岗位,也能在网络直播、电商主持等新兴领域展现竞争力。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三大领域:
- 主流媒体:约35%进入省市广播电视台担任新闻主播或出镜记者
- 教育机构:20%从事青少年语言艺术培训,依托专业建设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训体系获得竞争优势
- 新兴行业:45%选择新媒体运营、商业活动主持等岗位,部分毕业生创立自媒体工作室值得关注的是,专业通过与达州市摄影家协会等机构合作,构建起覆盖川渝地区的就业网络,近年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
该专业的特色优势体现在文化底蕴培育与现代技术融合。课程体系中设置中外文学经典作品赏析,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同时引入新媒体节目主持和电商直播等前沿课程,配备虚拟演播系统应对行业变革。这种“传统筑基+创新赋能”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省级以上专业赛事中获奖率达68%,形成独特的“文理播音现象”。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