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专业立足新时代教育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小学思政教师为目标,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职业能力。该专业紧密围绕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基础与教育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体系。在新疆这一多民族聚居地区,专业特色还体现在结合地域文化,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融入,为基层教育输送兼具法治意识与道德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在课程体系方面,该专业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核心框架,设置了三层递进式课程结构。基础课程包括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和教师职业道德,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基本规律;核心课程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概论和小学德育工作管理,重点培养学生对道德规范与法治原则的深度理解;特色课程则聚焦新疆地域文化与民族团结教育,通过案例分析强化学生对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实践的适应能力。例如,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学中,教师会结合新疆实际,设计涉及民族区域自治法、反分裂国家法等本土化案例。
教学方法上,专业强调互动式教学与实践导向的结合。教师采用小组讨论、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方式,将抽象的法治理念转化为具象化场景。比如在“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中,学生需通过以下步骤完成教学设计:
- 选择贴近生活的道德困境案例(如校园欺凌、公共物品保护)
- 设计情景模拟活动引导学生共情思考
- 组织辩论会锻炼法治思维能力
- 制定行为改进方案培养实践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也契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实践培养体系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校内实训依托数字化教育技术实验室,开展虚拟仿真教学演练;校外实践通过校企合作,在乌鲁木齐、喀什等地小学建立实习基地,要求学生完成至少16周的岗位实习;社会服务则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普法宣传、青少年法治夏令营等活动。数据显示,2024届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平均参与3次以上模拟法庭指导、设计5个法治教育主题活动方案,显著提升了课程实施能力与班级管理能力。
在核心素养培育层面,专业着重强化四个维度:
- 政治认同:通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筑牢思想根基
- 法治观念:运用《法学概论》与《宪法》教学,培养规则意识与维权能力
- 师德修养:借助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塑造爱岗敬业的职业品格
- 信息素养:开设数字化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提升智慧教育场景下的教学创新能力
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胜任《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也可承担学校德育管理、法治宣传教育等工作。
面对新时代教育变革,该专业持续优化培养方案。2023年起增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色模块,开发《新疆民族文化与法治实践》校本教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内容融入教学。同时引入AI教学辅助系统,构建虚实结合的法治教育场景,使人才培养更贴合边疆地区基础教育实际需求。这种既守正又创新的教育路径,为新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