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工科优势,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以“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求创新”为核心理念,注重电力系统设计、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融合教学,旨在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既能在电力行业从事技术开发与管理,也可向科研、教育等领域拓展,近三年本科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构建了“强电为主、软硬结合”的知识框架。基础课程包括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专业核心课程涵盖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系统分析等。为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课程融入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PLC控制等应用型内容,并设置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例如,学生需完成电力拖动控制系统设计、智能控制算法开发等综合实验项目,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工程案例分析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教学体系强调创新与实践联动,通过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激发学生潜能。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等赛事,近五年累计获奖100余项。同时,依托贵州省电力系统智能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工业4.0仿真设计创新中心等平台,开展电力电子装备、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研究。部分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省级科研项目,发表SCI/EI论文或申请专利,为深造奠定基础。
师资力量方面,学院拥有博士占比47%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包含贵州省省管专家、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教授团队在电力系统稳定性、智能控制算法等方向成果显著,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教学上推行“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接轨。例如,南方电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企业专家定期开设技术讲座,分享智能电网、电力装备运维等前沿动态。
就业与深造路径呈现多元化特征。约55%的毕业生进入发电公司、电网企业、电气设备制造商从事技术岗位,另有20%选择考研或出国深造。学院设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优秀本科生可推免至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值得注意的是,专业与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建立合作,共享电力电子装备与系统博士点资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