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工程造价专业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成为该校建筑工程学院的核心专业之一,凭借其电力与建筑工程造价深度融合的特色,在广西高职教育中独树一帜。该专业以BIM技术应用为核心教学手段,依托校企合作模式,致力于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精准对接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需求。以下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及就业前景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专业定位:电力造价特色与行业协同优势
该专业在广西高职院校中唯一专注于电力与建筑工程造价领域,形成了“双元驱动”的育人模式。一方面,通过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等电力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引入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实现岗位需求与教学内容无缝对接;另一方面,依托数字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强化BIM技术与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复合能力培养,为新能源电力工程、输变电项目等细分领域输送人才。这种定位使其在传统建筑造价教育中开辟出电力工程计价的特色赛道,如变电站建筑工程计价、配网安装工程预算等课程设置,填补了区域产业人才缺口。
二、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的多维融合
专业课程采用“三段递进式”结构,贯穿三年学制:
- 基础技能层:第一学年聚焦建筑识图、材料学与CAD制图,奠定工程可视化表达能力;
- 专业深化层:第二学年开设工程量清单计价、安装工程预算等核心课程,结合广联达等企业级软件实训;
- 行业应用层:第三学年通过电力专项实训(如变电站建筑工程计价)和岗位实习,完成从通用技能到电力场景的转化。
课程设计中特别强调数字化能力培养,设置BIM基础与应用、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等模块,使学生掌握从传统定额计价向数字造价管理转型的关键技术。同时,通过“项目化教学”,将真实工程案例引入课堂,例如在电力安装工程预算实训中模拟新能源电站造价编制全流程。
三、实践能力培养:校企协同与竞赛赋能
该专业构建了“校内实训+企业实战+竞赛提升”的三维实践体系:
- 校内资源:拥有7间专项实训室,配备BIM应用工程中心等先进设施,可支持电力工程造价模拟、工程测量等250个工位同步操作;
- 企业联动:与广联达科技、广西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等20余家单位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订单班培养,实现“教学-实习-就业”链条贯通;
- 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参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建设工程数字化计量与计价等赛项,获奖者可获本科升学推荐资格,近三年获国家级二等奖等突破性成绩。
四、职业发展路径与行业适配性
毕业生就业呈现“双高”特征:就业率连续多年超96%,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等地的电力建设企业、设计院及工程咨询公司。职业通道包含:
- 初级岗位:造价员、BIM建模师、电力工程资料员;
- 进阶方向:二级造价师(毕业1年可考)、二级建造师(毕业2年可考);
- 跨界发展:依托数字技术能力向工程管理、智慧建造等领域延伸。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能源电力项目的爆发式增长,专业新增了变电站安装工程计价、配网工程预算等特色课程,使毕业生在光伏电站、储能系统等新兴领域具备竞争优势。数据显示,浙江、广东等地电网公司对该类人才的招聘薪资较传统建筑造价岗位高出30%以上。
五、师资与教学创新支撑专业竞争力
专业教学团队由8名专任教师与十余名企业导师构成,其中75%具备研究生学历,62.5%拥有一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等“双师”资格。团队创新成果显著:
- 获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突破广西此类奖项零纪录;
- 开发电力工程造价校本教材4部,将输变电工程计价规范融入课程标准;
- 推行混合式教学,通过角色扮演、虚拟仿真等方式提升学习沉浸感。
这种“理论名师+行业专家”的组合,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等国家标准,又融入电力行业最新技术规范,如特高压工程计价规则等前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