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理工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作为2023年新设的本科专业,是响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布局。该专业以辽宁老工业基地智能升级需求为导向,构建了机械工程、控制科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能推动智能工厂、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等技术落地的复合型人才。其首届招生规模30人,五年计划培养270名专业人才,突显精准化培养特色。
一、培养体系聚焦四大能力维度
- 基础理论构建:通过高等数学A1、工程力学A等课程夯实数理基础,结合工程制图A1、机械工程材料等工程通识课搭建知识框架。
- 智能技术融合:在专业核心课中设置工业互联网基础、制造智能技术基础等模块,融入Python编程、人工智能技术等数字化工具教学。
- 实践创新能力:依托国家国防科工委实验室等平台,开展工业机器人调试、智能产线仿真等实训,要求学生在全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等赛事中验证学习成果。
- 产业需求对接:通过海尔、新松机器人等企业共建的产教融合基地,实施"双导师制"培养,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智能化改造需求同步。
二、师资团队体现军工底色与产业深度
- 学科带头人魏永合教授主持过国家863重大项目,在设备故障预测、数字孪生领域取得多项国防科技进步奖,其领衔的团队100%拥有博士学位。
- 创新采用"校内导师+企业专家"模式,聘请兵器工业集团等单位的工程师参与智能检测设备开发等实践课程教学,确保教学内容与工业4.0最新技术接轨。
- 教师团队近三年承担50余项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项目,将预测性维护、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案例。
三、课程体系凸显"智能+"特色
- 数字化设计模块:包含机械CAD/CAE技术、RFID技术与应用,培养数字孪生平台搭建能力。
- 智能装备开发模块:通过PLC原理及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课程,掌握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 系统集成优化模块:设置智能制造系统与集成、MES/ERP系统应用等课程,训练学生进行智能工厂规划的全局思维。
- 跨学科拓展模块:开设质量控制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等管理类课程,形成"技术+管理"复合知识结构。
四、就业前景覆盖智能制造全产业链
- 核心技术岗位:包括工业机器人调试工程师(年薪12-18万)、MES系统实施顾问(年薪15-25万)。
- 新兴领域岗位:在新能源汽车电池产线优化方向,比亚迪等企业提供工艺工程师岗位;树根互联等平台招收工业APP开发工程师。
- 军工特色方向:依托学校兵工背景,毕业生可参与智能弹药生产线等国防项目,近年已有学生进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从事数字化车间建设。
- 行业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将达450万人,该专业毕业生起薪较传统机械类专业提高30%。
该专业通过"理论-实践-创新"三维培养模式,形成了国防特色鲜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办学优势。学生在校期间即能接触西门子NX、FlexSim等工业级软件,参与智能仓储物流系统等真实项目研发,为成长为智能工厂架构师、工业互联网专家奠定坚实基础。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高端装备制造、国防科技等领域展现出强劲竞争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