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文旅产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形成了专科与本科双层次培养体系。该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课程设置涵盖从基础管理到行业细分的多维知识,就业方向覆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景区运营、酒店服务等领域。然而,受限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专业建设仍面临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和实践教学资源短缺等现实挑战。这些矛盾折射出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困境,也凸显了专业改革的方向。
在培养层次与课程体系方面,该专业分为三年制专科与四年制本科两类。专科侧重旅游企事业单位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旅游基础会计、导游学、饭店管理学等操作性较强的科目。本科则注重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课程体系融入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等管理类高阶课程,并强化国际礼仪文化和大数据分析能力。两类培养方案均体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设计理念,但本科阶段更强调职业发展潜力与跨领域适应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痛点。尽管课程设置中安排了实习实训和校企合作模块,但受限于实验设备不足和双师型教师短缺,实践教学多停留在浅层次。例如,合作企业以提供景区实习岗位为主,缺乏旅游产品策划、数字营销等创新性实践平台。此外,科研课题项目少导致课堂教学难以深入行业前沿问题,部分课程内容与人才需求市场脱节,如当前行业急需的旅游景区规划师和营养烹饪大厨培养尚未形成系统化路径。
从就业数据与职业发展来看,该专业呈现“高就业率、低稳定性”的特点。调查显示,毕业生两年内离职率高达68.5%,三年以上从业者不足25.2%。就业分布中:
- 33.8%进入旅行社
- 24.2%从事酒店服务
- 37.7%分散在旅游车船公司、会展策划等关联领域这种流动性既反映旅游业灵活就业的行业特性,也暴露了人才培养中职业素养培育不足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本科毕业生在旅游政策研究和国际旅游管理岗位的竞争优势逐渐显现,部分学生通过考取导游资格证、酒店管理师等职业证书提升竞争力。
面对区域经济制约与行业转型需求,专业改革需重点突破三个维度:
- 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制度,开发景区数字化管理、文旅IP设计等新型实践项目
- 师资结构优化:通过企业挂职、行业认证等方式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引入旅游大数据分析等前沿课程模块
- 差异化培养路径:针对专科生强化服务操作技能认证,为本科生增设文化遗产旅游、智慧旅游系统等特色方向课程只有通过系统性变革,才能实现从传统旅游服务人才培养向文旅产业创新人才孵化器的转型升级。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