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军唯一培养防化指挥与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型高等院校,陆军防化学院自1950年经毛泽东、周恩来批准成立以来,始终肩负着服务军队核生化防护与国家核生化安全的双重使命。学院以"防化兵摇篮"著称,依托北京市昌平区占地近3000亩的现代化校园,构建了覆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全链条军事教育体系,其研究生培养聚焦核生化防护技术、军事指挥工程等前沿领域,形成了"军地兼容、开放办学"的特色育人模式。
一、学科设置与研究方向
学院以军事学和工学为学科建设双支柱,形成了覆盖核生化防护全领域的学科矩阵。研究生教育设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重点发展三大研究方向:
- 核生化防护指挥:涵盖防化分队指挥、装备保障指挥等实战化课程体系
- 生化防护工程:聚焦军事化学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等尖端技术研发
- 装备保障工程:强化核应急救援装备、反恐检测装备的研发应用能力
特别设立的联合培养博士点,通过与军内外科研机构协同攻关,在核应急行动技术、禁化武履约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
学院锻造了由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际禁化武组织专家领衔的教研团队,现有教授、副教授占比超30%,硕士以上学历教员达50%,包括一等功臣钟玉征、"和平卫士"郁建兴等标志性人物。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7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在《Nature》子刊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研发的"核生化云侦测系统"已列装部队,显著提升了我军核生化预警能力。
三、教学资源与培养模式
学院投入15亿元建成"三位一体"教学平台:
- 实验教学集群:包括7栋实验楼、300余个专业实验室,其中军队重点实验室4个,核生化防护模拟训练中心可复现8类实战场景
- 野外训练基地:21个校内外训练场涵盖安全环境训练、心理行为训练等模块
- 数字化资源库:核生化数字图书馆藏量达42.5万册,建有全军首个VR核事故处置教学系统
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每位研究生配备院校教授和部队防化专家各1名,实施"理论教学-装备实操-实兵演习"三阶段进阶培养,确保毕业生具备核生化应急处置、防化装备研发、国际履约谈判等复合能力。
四、招生要求与培养目标
2025年博士招生突出实战导向与创新潜力双重标准:
- 报考条件:
- 在职军官需具有3年以上任职经历(截至2025年9月)
- 年龄小于服役最高年龄6岁以上
- 需提交两位副教授以上专家推荐信
- 培养方案:
4年全日制学习期间,前1.5年完成核防护工程前沿等32门核心课程,后2.5年进入军队重点实验室参与装备研发。毕业生主要输送到核应急响应部队、国际禁化武组织核查组等关键岗位,近年毕业生参与处置重大核生化突发事件37起,获得军委通令表彰12人次。
在强军目标引领下,陆军防化学院研究生院正以"面向战场、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持续优化核生化防护人才培养体系。其建立的"教学-科研-实战"三位一体育人机制,不仅为军队输送了大批防化尖兵,更在国家核安全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智库作用。随着第五代核防护技术的突破,这所承载着特殊使命的军事院校,正在书写新时代防化事业的新篇章。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