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专业,淄博职业学院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立足"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求,构建了完整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面向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新兴职业群体,培养具备工业网络组建、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和机器视觉系统调试等核心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和虚实联调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可掌握从PLC编程到智能产线装调的全流程技术能力,为智能制造行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核心+拓展"的三层架构。在专业基础阶段,学生需完成电工电子技术、Python编程和传感器原理等基础课程,夯实电气控制与编程基础。专业核心课程聚焦智能制造场景,设置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设计和工业数据采集与可视化等模块,通过机器视觉系统应用实训掌握工业质检关键技术。特别设置的智能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整合变频调速与伺服驱动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控制系统的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三阶递进"培养模式:
- 基础技能训练:在电工实训室完成电路调试与元器件选型
- 专项能力提升:通过机器人共享实训室开展工业机器人轨迹编程
- 综合应用实践:在智能产线装调实训基地完成数字孪生虚拟调试与真实产线联调与山东莱茵科斯特智能科技等企业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提供智能制造控制系统集成真实项目实践,学生可参与从设备选型到系统维护的全周期工作流程。
职业发展路径呈现多维度拓展性,毕业生既可从事智能制造设备装调(平均月薪6000-8000元)等基础岗位,也可向工业数据分析师(年薪15-20万)等高端职位发展。专业对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等7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持证人员在智能线运行维护领域具有显著竞争优势。据2025年就业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在沈阳新松机器人等企业的对口就业率达92%,职业晋升周期较传统工科专业缩短30%。
该专业构建的"岗课赛证"融通体系值得关注,通过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标准融入课程,学生可系统掌握智能控制系统集成与工业网络协议转换等前沿技术。在师资配置方面,拥有高级实验师领衔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近三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开发虚拟调试仿真平台等专利技术5项,为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