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自2021年获批建设以来,依托学校在商科、轻工、食品等领域的优势,构建了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连续三年获评全国人工智能专业教学综合实力A-类,形成了以新工科理念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覆盖人工智能算法研究、智能产品设计等方向。通过校企合作与国家级科研平台支撑,其人才培养体系既注重理论基础,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契合国家“人工智能+”战略需求。
在学科建设与培养体系方面,专业以控制科学与工程(校重点学科)为支撑,结合电子信息、机械工程等优势学科,构建了从基础理论到行业应用的完整链条。课程设置涵盖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核心模块,并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分层教学:理工类开设《人工智能导论A》(2学分),经管文法类开设《人工智能导论B》(2学分),艺术类开设《人工智能导论C》(1学分)。这种分层次教学体系确保学生既能掌握通用技术,又能结合自身专业深化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是其突出特色。专业构建了贯穿全周期的全链条层次化实践体系:
- 基础工程训练:通过课程实验与专业认识实习夯实技术基础;
- 综合项目开发: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开展智能检测、大数据分析等科研实践;
- 产业对接:与百度、商汤科技、智谱华章等企业合作,学生可参与企业课题研发,毕业设计直接对接行业需求。近五年学生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10余项,并在国家级竞赛中屡获佳绩。
师资力量方面,专业教师团队具有93%高级职称比例,其中博导2人、硕导9人,64%的教师拥有杜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海外研修经历。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40余项,横向课题8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超1000万元。这种学术与产业双轨驱动的模式,使教学紧密贴合技术前沿,例如在食品安全大数据、智能金融风控等领域形成特色研究成果。
就业与深造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可选择:
- 学术路径:依托校内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或申请海外名校人工智能相关方向;
- 产业路径:进入京津冀、长三角等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从事算法工程师、智能系统架构师等岗位。数据显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达500万,北京地区相关岗位平均月薪超1万元。专业特有的“AI+轻工”“AI+食品”跨学科案例教学,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新兴领域的竞争力。
在跨学科融合创新中,学校推出“人工智能+X”微专业,鼓励学生将AI技术与商科、食品科学等结合。例如课程《智能财会与消费大数据应用》入选北京市人工智能典型案例库,《舌尖上的AI》探索食品风味智能设计。这类课程通过虚拟教研室整合多学科资源,打破传统院系壁垒,培养既懂技术又熟悉行业痛点的复合型人才,助力实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国家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