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1958年轧钢专业起源至今,已形成深厚的学科积淀。该专业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整合机械、材料、控制与计算机技术,面向国家制造业升级需求,培养具备工艺设计、自动控制、装备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发展历程映射了中国金属加工领域的技术革新,从传统轧钢到智能化成形工艺的转型,始终紧扣产业前沿。
专业定位与培养体系
该专业聚焦材料成形工艺及过程控制与数字化材料成形两大方向,构建了覆盖本、硕、博的完整培养体系:
- 课程设置:核心课程包括金属学与热处理、塑性加工力学、模具CAD/CAM等,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与智能制造内容;
- 实践平台:依托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设置金工实习、仿真实训、企业生产实习等环节;
- 创新能力培养:近五年学生获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40余项,并在“挑战杯”等竞赛中斩获省级奖项。
学科优势与科研成果
作为安徽省首批高峰学科,该专业在科研领域表现突出:
- 师资力量:34名专业教师中30人拥有博士学位,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学术带头人,41.2%教师具有企业经验;
- 科研产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863子课题5项,获中国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9项;
- 技术转化:与宝武集团、奇瑞汽车等企业合作完成70余项产学研项目,授权发明专利30项。
就业前景与社会贡献
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超95%,主要流向:
- 先进制造领域:冶金企业(如马钢、南钢)、汽车制造(奇瑞、华菱重卡)、模具设计与3D打印;
- 职业发展路径:技术研发岗占比60%,生产管理岗25%,15%进入科研院所或攻读硕博学位;
- 行业认可度:校友中涌现企业技术首席与高管,部分成为985院校博士生导师。
该专业通过卓越工程师计划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持续优化培养方案,例如引入数字化轧制过程控制仿真系统,强化学生对智能工厂场景的适应性。未来将围绕轻量化材料成形、微纳制造等方向深化研究,助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