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太原工业学院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紧密对接山西省高能电池产业需求,致力于培养具备材料科学、化学、电子技术等多领域知识储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该专业依托材料工程系省级重点学科平台,构建了贯穿基础研究到工程实践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为新能源产业输送了大量技术骨干。
在课程体系方面,专业设置了涵盖能量转换与器件设计的核心课程。主干学科聚焦材料科学与工程,通过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概论、应用电化学等理论课程奠定知识框架,结合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工艺、电池工艺与设计等实践课程强化工程能力。特别强调材料物理性能与现代材料测试技术等实验环节,学生需掌握X射线衍射分析、电化学工作站等高端设备的操作技能。这种“理论+实践”的双轨教学,有效解决了传统工科教育中知识转化不足的痛点。
专业师资队伍汇聚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省级三晋英才等高水平学者,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达35%。依托新型功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团队近年来承担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0余项技术转化项目。在储能材料领域,团队开发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已实现产业化应用,这种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就能接触行业前沿技术。
就业市场对新能源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该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主要流向三个领域:
- 在锂电类动力电池企业从事电极材料研发、电池包设计
- 进入光伏组件制造商参与太阳能电池工艺优化
- 服务于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电池管理系统开发约30%的毕业生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部分进入中科院物理所、天津大学等科研机构深造。这种就业结构既体现了专业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也反映了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专业建设紧跟国家“双碳”战略,形成了三个鲜明特色:
- 学科交叉性:融合材料科学基础与电子器件设计,开设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等跨界课程
- 地域适配性:针对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需求,重点攻关储能材料和光伏技术
- 产教协同性: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推行“双导师制”培养这种特色化发展路径,使学生在掌握薄膜制备技术、电化学表征方法等核心技能的同时,能够快速适应新能源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要求。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