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作为黑龙江省唯一一所民族类高职院校,其民族表演艺术专业凭借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扎实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艺术教育领域占据独特地位。该专业以传承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整合音乐、舞蹈、戏剧等多学科资源,构建了“校团政企”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培养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表现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区域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一、人才培养定位清晰
该专业立足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培养方向涵盖声乐表演、器乐演奏、舞蹈编排、群众文化指导等领域。学生需掌握民族音乐理论、舞蹈创编技术、舞台表演技巧等核心能力,同时具备非遗技艺认知和文化传播素养。例如,课程设置中融入马头琴合奏和黑龙江流域民族音乐等特色内容,强化学生对赫哲族、鄂伦春族等本土民族艺术的理解。毕业生可服务于文艺院团、文化馆站、教育培训机构,或从事非遗项目保护与推广工作。
二、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实践
专业课程采用“教、学、演”一体化设计:
- 基础模块:包括乐理与视唱练耳、声乐技巧、钢琴副科,夯实艺术理论基础;
- 核心模块:突出少数民族舞蹈创编、合唱指挥、舞台表演等实操训练;
- 拓展模块:引入民族说唱音乐、非遗大师工作坊等特色课程,如剪纸、鱼皮画等手工技艺的跨学科融合。通过“校内实训+院团实习”双路径,学生可在中央民族歌舞团等合作单位参与真实项目,实现从课堂到舞台的无缝衔接。
三、教学资源与成果突出
学院配备智能琴房、专业录音棚、非遗文化展示中心等先进设施,并与20余位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建立长期合作。例如:
- 傅清泉大师剪纸工作室提供传统技艺研习平台;
- 马头琴工作室开展民族器乐创新实践;
- 定期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音乐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展演活动。近年来,学生作品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东北三省舞蹈大赛中屡获一等奖,彰显教学成果的专业影响力。
四、就业与升学双通道畅通
专业构建“订单式”培养机制,与演艺公司、文化传媒机构建立定向输送关系。就业岗位涵盖:
- 文艺院团演员
- 社区文化指导员
- 少儿艺术培训机构教师
- 非遗项目运营专员同时,通过高本贯通项目与哈尔滨学院音乐表演专业衔接,优秀毕业生可直升本科深造。数据显示,近年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部分学生成为地方文化振兴的中坚力量。
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民族表演艺术专业通过课程创新、资源整合、产学联动,成功探索出一条民族艺术高职教育的新路径。其“能教能演能创能传”的培养理念,不仅守护了地域文化根脉,更塑造了兼具技艺传承力与市场适应力的新时代艺术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