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作为2019年新增的工学类本科专业,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着力培养具备机器人结构设计、系统开发及智能控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依托自动化学院资源,构建了"机械+电子+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并在农业机器人、工业自动化领域形成特色优势,近三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竞赛奖项300余项,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一、"产教融合"培养体系
该专业以"理论基础+实践创新"双轮驱动为培养理念,重点强化学生在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编程、机器视觉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实操能力。师资团队包含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和具有海外背景的学者,建有2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配备工业机器人控制实验室和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平台。通过校企联合毕业设计模式,学生可参与农业智能装备研发等真实项目,例如在《机器人建模与仿真》课程中运用ROS机器人操作系统完成田间作业机器人路径规划项目。
二、模块化课程结构
课程设计采用"三层次递进"架构:
- 基础理论层:包含《电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夯实机电系统分析能力;
- 专业核心层:聚焦《工业机器人编程》《机器视觉技术及应用》,掌握PLC控制技术和Python程序设计;
- 实践创新层:通过《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等课程,完成从机械臂运动控制算法开发到自动化产线调试的全流程训练。特色课程《农业机器人》融入精准农业技术,学生可研究果蔬采摘机器人的多传感器融合定位技术。
三、多元化实践平台
专业构建了"三级竞赛+科研项目"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 基础技能层:依托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训练电路设计与调试能力;
- 综合应用层:通过"挑战杯"竞赛开展智能灌溉机器人研发;
- 前沿探索层: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机甲大师赛中实践群体机器人协同控制算法。2025届毕业生在机器人操作系统(ROS)开发方向已发表5篇SCI论文,参与省级课题《基于数字孪生的农业机器人作业优化研究》。
四、行业适配就业前景
数据显示,机器人工程专业毕业生平均起薪达8500元/月,就业方向呈现三大特征:
- 智能制造领域:在汽车、电子行业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约占就业人数45%;
- 智慧农业领域:服务于农业无人装备企业,开发植保无人机控制系统;
- 技术研发领域:近20%毕业生进入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等机构,参与人机协作机器人研发。值得关注的是,自动化学院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合作开设"双学位"项目,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发展通道。
五、特色化发展方向
专业在农业工程交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
- 在《设施农业工程工艺》课程中,学生研究温室机器人环境监测系统;
- 科研团队开发的荔枝采摘机器人已进入田间测试阶段,集成三维视觉识别和柔性抓取机构;
- 与机电工程学院联合开设《精准农业技术》跨学科课程,探索农业物联网与机器人协同作业新模式。这种"农业+AI"的培养路径,使毕业生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具备差异化竞争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