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2002年设立以来,始终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国际化教学、实践中育人"的特色路径,构建了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贸易实务为核心、跨文化沟通为支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在近二十年发展中,依托"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涵盖课程建设、师资配置、实践平台、学科竞赛的全链条培养模式,成为广东省内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
在课程体系方面,专业以"理论+实务+技能"三维度构建核心课程群。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等,夯实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框架;实务类课程突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结算、商务英语口语等模块,强化贸易全流程操作能力;特色课程设置国际市场营销、跨境电商运营等前沿方向,其中《国际贸易》课程通过外教全英文授课提升学生的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近三年新增大数据分析在贸易决策中的应用模块,将Python编程、SPSS统计分析工具融入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四层递进"模式实现能力进阶。第一层依托校内国际贸易综合实验室,配置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跨境电子商务模拟系统等数字化工具;第二层联动2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与德赛西威、深圳迪卡侬等企业共建订单班,实施"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双指导制;第三层组织参与POCIB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全球品牌策划大赛等赛事,近五年获国家级奖项21项、省级奖项40余项;第四层拓展境外实践,与马来西亚理工大学建立学术互访机制,开展跨境商业案例分析项目。2024年新建的惠州金融教育示范基地更将反洗钱、跨境结算等实务场景引入课堂。
师资团队构建体现"学术+行业"双轨并重特色。现有专任教师18人中,高级职称占比44.4%,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50%,其中包含法律职业资格、国际商务师等"双师型"教师6人。团队通过"行长每月一讲"机制,聘请建设银行、东莞证券等金融机构高管担任产业教授,将外汇风险管理、信用证审单等实战内容纳入嵌入式课堂。近年教师团队在《中国管理科学》《审计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承担省级教改项目10项,形成教研相长的良性循环。
就业培养实施"三向分流"策略成效显著。数据显示,毕业生年均就业率93.5%,其中约35%进入外贸企业从事关务、单证、跨境电商运营;28%服务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部;15%考取公务员进入商务局、海关等政府部门。特色培养的金融创新班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考证辅导,实现与兴业证券、东莞证券的人才直输通道。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考研录取率连续三年增长,2024届27名学生被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录取,部分校友如严丽娜已成长为华夏银行佛山分行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