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壮汉双语方向)是面向广西壮族地区基础教育需求而设立的地方公费师范专业,旨在培养兼具壮汉双语教学能力和多学科素养的复合型教师。该专业依托学院百年师范教育传统,融合民族特色与现代教育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培养路径,为广西壮族地区输送了大量扎根基层的教育人才。
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该专业以“以壮为主,壮汉并重;突出特色,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
- 语言能力培养:开设壮语文、汉语文教学课程,强化双语转换能力;
- 全科教学基础:设置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课程,培养多学科教学能力;
- 实践技能强化:通过微格教学、教育见习等环节提升教学实操能力;
- 民族文化渗透:融入壮族文化元素,强化民族认同感和教育使命感。
招生与选拔机制
该专业采取地方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模式,招生流程包含三个关键环节:
- 生源筛选:仅限广西户籍考生,需具备壮语方言基础且户籍地为定向培养乡镇;
- 综合考核:按高考成绩初选后,以1:1.5比例组织面试,最终按高考成绩(50%)+面试成绩(50%)的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 协议定向:学生毕业后需按协议到壮汉双语小学服务,确保教育资源配置精准。
实践教学与质量保障
学院通过“三位一体”实践体系确保培养质量:
- 校内实训:建有微格教室、语言实验室等设施,开展模拟教学训练;
- 基地实习:在南宁、河池等地设立十余个实习基地,实施3个月集中实习制,实习生需独立承担壮汉双语课程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
- 双导师制:配备高校教师与小学骨干教师联合指导,2024年实习检查显示,实习生教学达标率达92%。
教学成果与社会影响
该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 竞赛成果:学生在全区壮汉双语教学技能大赛中连续两届包揽一等奖,2022年获奖选手60%为该校毕业生;
- 就业质量:历年初次就业率超90%,毕业生成长为双语教学骨干,部分获评自治区教学能手;
- 社会服务:依托专业优势承担“国培计划”“区培计划”等项目,培训在职教师超千人。
特色发展路径
专业建设注重“在地化”与“现代化”融合:
- 教材研发:开发《壮汉双语教学案例集》等特色教材;
- 科研支撑:承担民族教育类国家级课题6项,构建双语教学标准体系;
- 文化传承:通过壮语童谣创编、民族文化节等活动活化非遗传承。
这一培养模式既解决了民族地区师资短缺问题,又为保护壮语文化提供了教育载体,体现了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随着2025年武鸣校区全面启用,专业将进一步加强实训条件建设,推动壮汉双语教育高质量发展。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