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的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自1981年创办以来,历经40余年发展,已成为华南地区唯一开设该本科专业的高校。作为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和广西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以“水工环”交叉融合为特色,致力于培养能解决岩溶区复杂水文地质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与考研升学率长期稳居学校前列。这一成就源于其系统化的培养体系,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深入剖析。
专业定位紧扣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构建了“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学科交叉”的三维框架。专业依托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聚焦西南岩溶区特殊地质条件,培养方向涵盖地下水勘察、污染治理、灾害防治等领域。课程体系中,基础地质学与地下水动力学夯实理论基础,工程物探和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强化技术应用,而环境地质学与灾害评价等课程则体现生态保护导向。
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三阶递进”模式:
- 认知层:通过河流地貌实习、综合地质实习建立空间感知
- 技能层:依托16个实习基地开展水文地质勘察、工程测量等专项训练
- 综合层:毕业设计中运用GIS、数值模拟软件解决真实工程问题。特别设置校企联合授课课程如《岩溶碳汇与碳中和》,将产业前沿技术融入教学。
师资配置凸显“双师型”特征,14名专任教师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全部拥有工程实践经历,50岁以下教师均具博士学位。教学团队整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资源,开发的《地下水污染与防治》等课程获评自治区精品课。
在质量保障方面,专业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麦可思调查显示其课程满意度、就业满意度等指标领先全校。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贯穿培养全过程,从毕业要求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到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形成闭环质量监控体系。
就业网络覆盖水利、地勘、环保三大主渠道,40年累计输送2500余名毕业生,其中多数在五年内成长为技术骨干。近年拓展至智慧水利、生态修复等新兴领域,毕业生可从事地下水资源评价、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开发等工作,契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