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技术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于2023年获批成立,依托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建设,以现代强人工智能技术为导向,涵盖大模型技术、机器学习、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该专业紧密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产业需求,强调学术研究与技术应用并重,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其建设路径既包含传统学科基础,又融入深圳产业创新的基因,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生态。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构建了“基础-核心-实践”三级架构。低年级学生需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Python程序设计等基础学科,中高年级则聚焦深度学习、认知科学与类脑智能等专业核心课程。为强化实践能力,课程引入项目驱动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例如通过《人工智能导引》课程模拟《王者荣耀》对战算法设计,或在农场开展“AI养鹅”等真实场景项目。2025年启动的AI微专业更突破学科壁垒,设置《大模型技术与应用》《智能感知与人机交互》等10门选修模块,支持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合6门课程,实现个性化成长路径。
教学模式创新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图书馆开发的弹性学习平台支持《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等课程远程修读;二是推行跨学科融合,计划开设“人工智能+药学”“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交叉课程;三是建立成果认证体系,学生通过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考核可获得行业认证证书。这种立体化培养体系突破传统计算机学科框架,将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工程设计、生物医药等多元领域。
产学研深度协同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学校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教师团队中50%以上来自产业界,确保课程内容与智能芯片开发、无人机控制系统等产业前沿同步。科研方向聚焦装备智能运维、工业大模型等应用领域,例如王文林副教授团队开展的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研究,直接服务于智能制造产线优化。这种“把论文写在车间里”的科研导向,使学生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智能算法部署、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
面向未来发展,专业正构建“人工智能+”生态圈。一方面通过动态专业调整机制,以招生质量、就业对接度等指标建立学科红黄牌预警,确保培养方向始终锚定产业需求;另一方面加快建设产业园区,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技术孵化。这种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闭环,使深圳技术大学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全域应用的重要人才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