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自1952年创立以来始终处于国内同类专业领先地位。该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A+学科优势,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连续四轮蝉联全国前列,2024年软科专业排名位列A级。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毕业生连续五年保持95%以上就业率,平均起薪突破12万元/年,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电子封装等领域形成显著竞争优势。专业独创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双螺旋培养模式,构建了覆盖材料加工、智能装备、工程分析的复合型育人体系。
学科定位与培养特色
该专业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航空航天材料成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电子封装技术三大核心方向。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形成了"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前沿创新"三阶能力矩阵。学生需完成3项国家级创新项目和2个央企实践,掌握材料成型工艺设计、智能装备开发、无损检测技术等核心技能,并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华盛顿协议)考核。2025年新增增材制造与智能成型微专业,引入工业元宇宙仿真系统实战课程。
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
专业课程采用"四维能力架构":
- 基础理论层:必修《材料成型原理》《传输原理》《金属学》等2160课时核心课程
- 技术应用层:开设《材料加工自动化》《弧焊电源及控制》《微连接技术》等实践模块
- 前沿探索层:设置《智能成型系统开发》《量子材料加工》《数字孪生工厂设计》等创新方向
- 工程实践层:开展央企轮岗实训,在中石油、中国航天等企业完成6个月生产实践
实践教学体系包含:
- 国家重大工程参与:承担C919大飞机钛合金构件成型工艺优化项目
- 国际赛事竞技: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2024年获国家级奖项23项
- 数字仿真训练:使用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平台完成工艺参数优化。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院士1人、国家杰青10人,专职教师中90%主持国家级课题。建有贵金属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配备3D金属打印机、电子封装检测系统等1.2亿元尖端设备。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1项,研发的海洋工程用钛合金焊接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导制定的5项行业标准被纳入国家标准体系。2024年新建先进材料制造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
就业生态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呈现"433"分布格局:40%进入央企研究院、30%任职高新技术企业、30%海外深造。典型职业路径包括:
- 航空航天制造:中国商飞高级工艺工程师(主导C919机身成型工艺开发)
- 海洋装备研发:中船重工首席材料专家(突破深海焊接技术瓶颈)
- 电子封装创新:华为海思封装技术总监(开发5G芯片微连接工艺)
2024届毕业生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深造比例达15%,宁德时代工艺研发岗年薪突破25万元。
国际视野与行业引领
面对智能制造革命,专业引入数字孪生工厂与工业元宇宙实训系统,开发智能成型决策支持平台。与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共建联合实验室,每年选派20%本科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在建的全球材料加工大数据中心将实现实时工艺优化推荐,预计2026年完成智能成型国际标准制定,持续引领材料加工领域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