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工程管理(工业工程与生产管理)本科专业以培养兼具工程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目标,融合了土木工程、管理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该专业依托学校“应用技术”办学定位,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系统性课程设计和丰富的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面向现代工业与生产管理领域的综合能力培养。以下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和就业前景等维度展开具体分析。
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工程师基本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理论、经济与法律知识,并具备全过程工程管理能力。毕业生不仅能胜任土木工程领域的决策与管理,还可拓展至智能制造、质量管理等新兴领域。专业定位强调应用创新,通过“管理思维”与“工程思维”的双重训练,使学生适应工业4.0时代对管理人才的复合型需求。
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
课程设置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土木工程为双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包括:
- 工程图学、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技术基础)
- 运筹学、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管理理论与方法)
- 建设法规、工程合同管理(法律与规范)
- 生产管理、精益生产(工业工程特色方向)
此外,学生需完成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等跨领域课程,形成“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的四维知识架构。专业实验环节如工程信息管理模拟、成本规划沙盘推演,则强化了数据分析与系统优化能力。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专业采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与漕河泾开发区等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例如:
- 企业真实案例导入课堂:如智能工厂布局优化、供应链成本控制等项目贯穿课程设计;
- 双导师制:企业高管与校内教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聚焦智能制造转型、绿色制造等产业热点;
- 职业资格衔接:课程内容覆盖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核要点。
这种模式使学生毕业时既具备理论深度,又能快速适应企业需求。数据显示,该专业就业满意度达4.4分(满分5分),印证了培养成效。
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环节占总学分30%以上,形成“认知-操作-创新”三级体系:
- 基础实践:测量学实验、工程材料测试等夯实技术基础;
- 综合实训:通过BIM建模、生产系统仿真等跨课程项目提升系统思维;
- 创新拓展:参与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低碳经济研究等学科竞赛。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精益生产与过程管理方向,学生需在实习中完成生产线流程再造、成本优化等实战任务,凸显专业在制造业升级中的独特价值。
就业方向与发展潜力
毕业生主要流向四大领域:
- 工程建设:从事工程项目全周期管理、造价咨询等;
- 智能制造:担任生产系统规划师、工业工程师;
- 质量与供应链:聚焦六西格玛管理、物流优化;
- 科技服务:参与知识产权运营、科技金融等新兴领域。
随着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具备跨学科背景的工程管理人才需求持续增长。专业还与学校MEM硕士项目衔接,为深造提供通道,研究方向涵盖大数据工程管理、科技金融等前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