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理工学院于2023年获批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代码:080907T),是山东省9所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之一。作为四年制工学专业,其培养方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通过计算机科学、自动化技术与认知科学的跨学科整合,构建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知识体系。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与东软集团、浪潮软件等行业头部企业深度联动,形成"学科+产业+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采用"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工程实践"的三层架构。Python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与算法构成编程基础,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作为核心技术课程,配合智能控制与智能计算等拓展模块。特别设置非经典计算与Linux内核分析等特色课程,强化学生对智能系统底层逻辑的理解。实践教学贯穿四年培养周期,包括:
- 认识实习:大一接触智能产线运作
- 软件开发综合实践:大二完成项目级代码开发
- 智能系统集成实践:大三进行多模态数据融合
- 毕业设计:大四实现完整工程解决方案
专业特色体现在三融合机制:学科融合构建了自然智能-人工智能-工程智能的知识链条;产教融合通过企业导师驻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式,将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等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专创融合则依托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支持学生参与机器感知实验与多目标优化算法研究。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智能信息处理、数据可视化等岗位具备竞争优势。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近三年行业平均薪酬达16600元/年。主要发展方向包括:
- 技术研发类:智能机器人算法工程师、计算机视觉工程师
- 工程应用类: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师、物联网架构师
- 管理分析类:智能医疗数据分析师、智慧城市项目主管
- 教育科研类:模式识别研究员、认知科学实验员毕业生既可投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也可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中担任技术骨干。
该专业通过"理论-实践-创新"的闭环培养,塑造具备跨学科思维与工程实施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课程设置紧跟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演进,实践环节覆盖从单元设计到系统集成的完整链条,形成了既扎根区域经济需求、又对接国家智能发展战略的特色育人路径。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