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师范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2023年新增的工学类本科专业,立足国家"双碳"战略与贵州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掌握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的应用型高级人才。该专业通过"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设计与"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覆盖新能源材料研发、系统设计、运维管理的全链条培养方案,为区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的双轨并行。理论课程分为三大模块:
- 工程技术基础课群: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热力学为核心,夯实数理基础
- 专业平台课群:设置光伏科学与工程、风力发电原理、储能原理及技术等主干课程
- 交叉拓展课群:开设智能电网技术、新能源材料表征等前沿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则通过3D打印实验室、83.5KW光伏并网发电站等校内平台,以及榆能集团新能源科技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培养方案特别强调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掌握电化学转换、风光互补系统设计等核心技能的基础上,需完成光伏材料制备-电池组装-电站运维的完整项目训练。专业依托贵州省煤炭洁净利用重点实验室,推行"科研反哺教学"模式,将教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如煤矸石制备聚合铝铁联产白炭黑技术已纳入课程设计选题。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可在三大领域发展:
- 新能源开发:进入风力发电场、光伏电站从事系统设计与优化
- 装备制造:参与太阳能电池板、储能设备的研发与生产
- 技术管理:在政府能源部门、环保机构承担规划与监管工作。近三年数据显示,该专业考研上线率26%,部分学生进入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等方向深造。
专业建设依托学校"理工科强化行动"战略,形成两大特色优势:
- 地域产业对接:课程设置紧密对接贵州煤层气开发、喀斯特地区光伏应用等特殊需求,开设高原风力机组设计等特色模块
- 双师型师资:教师团队中博士占比85%,多人担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专业委员,带领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等赛事并斩获19项国家级奖项。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