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装备制造大类中自动化类专业的重点院校,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近年来在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实训条件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特色。该专业立足智能电气化领域,与GE、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了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就业率连续保持高位运行。下文将从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角度展开分析。
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该专业聚焦工业控制网络与智能装备两大领域,注重实践动手能力与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供配电工程师、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工程师等岗位,覆盖设备安装调试、技术升级、维护管理等全流程。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课程设置突出PLC应用技术、变频调速技术等核心模块,同时融入工业机器人技术与智能电网技术等前沿内容,形成"基础+创新"的知识结构。
教学资源配置方面,专业拥有12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包括:
- GE实训室与罗克韦尔实训室(校企共建)
- 工业机器人实训平台(设备总值超4600万元)
- 3800平方米实践场地覆盖电工电子、自动检测等模块师资团队由18名专任教师与15名外聘专家组成,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7.8%,博士、硕士占比88.9%,形成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互补的教学梯队。
校企合作机制呈现三大创新点:
- 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与GE等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 技术标准引入:将企业规范融入实训环节
- 项目驱动教学:通过智能灌溉施肥机等真实研发项目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这种"校中厂、厂中校"的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接触自动化生产线调试、智能控制系统改造等实战场景。
就业竞争力方面,专业连续实现100%就业率,合作企业包括江苏沙钢集团、镇江鼎胜铝业集团等区域龙头企业。毕业生在电气产品营销、设备维护管理等领域表现突出,职业晋升路径覆盖技术岗与管理岗双通道。技能证书培养体系将中级维修电工、IC证等职业资质融入课程考核,增强岗位适配性。
科技创新方面,专业教师团队主导完成了蟹塘水草收割机械、微型植物工厂等农业智能装备研发,通过"学用相长"模式带领学生参与项目开发。这种将自动化技术与现代农业结合的特色路径,既强化了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又拓展了技术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应用场景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