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历经30余年发展,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师范认证体系为支撑的育人格局。该专业在2021年全省本科专业评估中位列第三,2023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构建了涵盖课程体系优化、实践能力培养、红色文化浸润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其特色在于将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通过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培育扎根基层的教育工作者。
在专业建设方面,该专业以"一践行三学会"为培养导向,即要求学生在"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过程中践行师德师风。课程设置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理论课程外,特别开设《民法学》《行政法学》等实务型课程,强化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基层问题的能力。这种课程体系设计使毕业生既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掌握基层工作所需的法律实务技能。
教学模式创新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构建"经典·教材·实践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将红色经典文献研读与贵州本地实践案例相结合;二是打造"课前三分钟"特色环节,通过学生讲述长征精神、贵州桥梁建设等身边故事,实现抽象理论具象化;三是开展"中草药文化进校园"等跨学科实践,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这种多元协同的育人路径,使思政教育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形成浸润式育人生态。
在实践能力培养上,专业建立了"双导师制"育人模式,聘请基层优秀教师与理论专家共同指导。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开展教育帮扶和政策宣讲,近三年累计服务群众超万人次。数据显示,毕业生在基层学校任教率达73.5%,涌现出多个省级教学能手团队。这种"扎根西部、服务基层"的培养导向,有效回应了乡村振兴战略对教育人才的需求。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是该专业的重要特色。依托贵州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开发《红军长征在贵州》《百年红色贵州》等校本课程,构建"六好"教学法:通过红色音乐赏析、红色诗词诵读、红色故事讲述等方式,使思政课堂充满感染力。在主题班会设计中,采用"理论宣传二人讲"形式,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解读遵义会议精神,实现理论传播的年轻化表达。这种创新使红色文化从历史资源转化为育人动能,形成独特的教学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