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移动互联开发)作为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依托学校理工科教育基础与行业资源,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该专业以工学学士学位为目标,聚焦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开发需求,通过课程体系设计、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以及实验室建设,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教育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下文将从培养方向、课程结构、实践资源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育人导向,重点培养掌握移动互联开发核心理论与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学生需具备软件工程思想与系统分析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移动互联网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维护。区别于传统计算机专业,其特色在于融合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毕业生不仅可进入IT企业,还能胜任教育单位、科研机构的复合型岗位需求。这种定位既符合行业技术趋势,也延续了学校作为民族师范院校的服务定位。
二、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构建
专业课程设置围绕移动开发技术栈展开,包含以下核心模块:
- 基础理论课程: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等夯实专业基础;
- 开发技术课程:Java程序设计、Web编程技术、移动应用开发、移动游戏开发等培养实操能力;
- 工程管理课程: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分析与设计等提升系统化开发思维。值得注意的是,课程体系中特别强调Android系统开发与Java EE技术的应用,结合企业实际项目案例,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更新。
三、校企合作与培养模式创新
作为甘肃省发改委批准的校企合作专业,其采用“3+0.5+0.5”分段培养模式:
- 前三年在校完成理论课程与基础实验;
- 第四学年上半年进入企业进行项目实训;
- 最后半年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就业衔接。合作企业包括东方智业等知名IT企业,共建实验室覆盖云计算、网络存储等前沿技术领域。这种模式使学生能够接触真实开发环境,近五年已培养441名毕业生,部分学生通过国家电网订单培养实现高质量就业。
四、实践资源与竞赛成果
专业依托计算机科学系11个专项实验室与8个微机实训室,配备H3C网络学院认证的云计算实验室、物联网综合实验室等资源。近年学生团队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斩获西北赛区一等奖,并在“挑战杯”等竞赛中多次获奖。实训课程如《网络存储技术》《UI设计》等,通过企业级项目驱动教学,显著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五、学费与就业前景
该专业学费为8500元/学年,高于普通理工类专业,但低于民办院校同类专业。就业方向涵盖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系统架构师、IT项目管理等岗位,部分毕业生进入教育领域从事信息技术教学。根据行业数据,具备移动开发技能的人才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平均月薪可达1.2万元以上,在甘肃及周边地区亦呈现较强竞争力。学校近年通过就业推荐机制与双选会,助力学生进入国家电网、通信科技企业等优质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