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的核心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在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展现出鲜明的军事信息化特色。该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构建了覆盖电子技术、通信系统、智能信息处理的完整教学体系,培养具备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现代通信网技术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通过系统学习电路分析等基础理论,掌握通信装备调试、系统设计等实践技能,为国防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在学科建设方面,该专业立足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科研优势,形成三个培养方向:
- 电子信息系统设计与集成:依托计算机病毒防御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展装备研发
- 智能信息处理:结合数学工程与先进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算法创新
- 电磁空间安全:通过网络对抗训练靶场强化实战能力培养这种"理论-技术-应用"的三维培养模式,使学生既能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又能适应军队信息化装备的维护需求。
课程体系设置突出电子信息类核心课程群:
- 基础课程:电路与电子学、数字逻辑电路、信号与系统
- 专业课程:通信原理、微波技术与天线、嵌入式系统设计
- 实践模块:通信装备操作实训、电子对抗模拟演练、毕业设计课题特别设置的军事通信网络专题课程,将北斗导航、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强化学生的战场适应能力。
科研创新方面,专业团队深度参与国家863计划、载人航天工程等重大专项,近五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依托万亿次高性能计算集群系统,学生在校期间可参与可见光通信、拟态防御等尖端课题研究。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教师团队包含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其中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教授占比超过30%,形成"院士-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的三级人才梯队。
就业发展呈现"军地双向"特点:
- 军队方向:毕业生可进入战略支援部队、各军种信息化部门任职
- 科研院所:输送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国防科技工业单位
- 深造通道:可通过本硕博连读体系继续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学位数据显示,近年该专业毕业生参与G20峰会安保、海外护航行动等重大任务的比例达65%,展现出极强的实践能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