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贵州省首批接入DeepSeek大模型的高职院校,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展现出鲜明的技术特色与创新实践。学院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为核心载体,构建了覆盖教学管理、科研创新、实训实践的完整体系,通过本地化部署+云端协同的技术架构,将前沿AI能力融入教育全场景。这种深度融合不仅体现在课程体系的智能化重构,更通过贵交大智能小助手等创新应用,实现教育服务的精准化与个性化。
在专业建设层面,该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已形成完整的"技术链+产业链"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涵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模块,并配备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实训室和智能标注实验室等先进教学设施。专业培养目标明确指向人工智能训练师和AI应用开发工程师等新兴职业,通过"1+X"证书制度衔接行业标准,使学生掌握从数据标注到系统部署的全流程技能。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展现出独特竞争力,可胜任智能产品营销服务、AI技术支持等多维度岗位需求。
技术架构的创新体现在学院自主研发的DeepSeek-R1-671B-满血版模型系统。该平台采用本地服务器+终端设备的混合部署方案,所有数据处理均在校园内部完成,既保障了教育数据的绝对安全,又实现了秒级响应速度。具体技术特征包括:
- 支持复杂学术问题分析的长文本处理能力
- 可灵活接入校内水利工程数据库等专业资源
- 具备多模态交互功能的教学辅助系统
- 开放API接口支持虚拟教研平台二次开发
在教学实践环节,学院构建了"三维一体"实训体系。通过智能招生问答系统的真实项目训练,学生可参与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的调优迭代;依托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的工业机器人操作平台,实现机器视觉算法的场景化应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综合项目开发课程,要求学生团队在真实环境中完成从需求分析到系统部署的完整开发流程,这种项目驱动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面向未来,学院正着力推进"AI+专业群"建设计划。通过构建水利工程知识图谱和开发垂直领域模型,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同时启动教师AI素养提升工程,联合企业开展智能机器人操作认证培训,确保师资队伍的技术迭代速度与行业发展同步。这些举措标志着学院正从单纯的技术应用向教育生态重构迈进,为高职院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