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展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与系统性布局。作为全国21所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该校以学科建设为根基,以社区实践为载体,通过政校联动与创新路径探索,形成“教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保护模式。其多维实践体系不仅涵盖传统技艺传承、青少年文化培育,更延伸至乡村振兴与数字化保护等前沿领域。
在学科建设层面,该校率先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高等教育体系。2017年提出“盖大楼、请大师、铸大爱”的办学理念,成立文化遗产学院并设置文物鉴定与保护、非遗文化传承、数字文物保护等特色方向。2021年成为全国首批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代码130103T)的院校,课程体系覆盖文化人类学、非遗数字化保护技术等核心模块,同时依托化学、生物学等跨学科优势强化古籍修复等实践能力培养。
社区实践网络的构建体现其社会服务使命。学院以“青年聚力 炫彩社区”为主题,建立常态化志愿服务机制:
- 在惠济区金杯社区等示范基地,开展皮影戏制作、掐丝珐琅技艺等非遗工坊,通过古法拓印、篆书教学等互动课程增强青少年文化认同
- 创新“文物保护我来讲”“中华文物我来画”公益课堂,将青铜器纹样、黄河澄泥砚等黄河流域非遗元素转化为社区美育资源
- 组建“艺启传承”“守护朝阳”等实践团队,推动非遗进社区项目年度覆盖超5万人次
政校协同机制是保护体系的重要支撑。学院深度参与郑州市黄河流域非遗保护规划实施,承接登封窑、高浮雕拓片等重点项目产业化研究。通过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记录、濒危项目抢救性保护等工程,累计完成307个非遗项目的数字化档案建设。2024年开展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项目,更将讲座展览、手工艺品开发与公益助老服务结合,形成“保护-传播-惠民”的闭环链条。
在创新路径探索中,该校开创了“非遗+”融合发展模式。依托传媒学院制作非遗主题短视频,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原传统工艺;食品与化工学院研发非遗美食IP,推动梦祥银器等老字号品牌焕新。2024年暑期,三校联合实践团通过黄河澄泥砚文创开发,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实现“技艺传承-产品设计-产业赋能”的价值跃升。这种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导向的创新实践,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高校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