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历经四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培养体系完善的高层次人才摇篮。作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该校拥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博士后流动站和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医学、工学、文学等多领域,其中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生培养规模达3600余人,形成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实践应用为导向的特色培养模式。
学科建设与科研平台优势突出
学校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支撑,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到技术转化的完整创新链。在医学领域,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协同发展,形成从基础理论到临床诊疗的贯通式研究体系;信息学科依托中石化重点实验室,聚焦通信技术与产业需求结合。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近500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581件,并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标志性成果。
师资力量呈现多元化格局
师资队伍中汇聚两院院士9人(含双聘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及“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形成“院士引领+中青年骨干支撑”的梯队结构。文学院作为典型代表,既有元代文学研究专家王树林等学术权威,也有70后教授许富宏等新生代学者,更通过与韩国延世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国际高校合作,推动师资国际化。跨学科导师团队如张謇研究所所长王敦琴,横跨中文、历史、思政领域,助力复合型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例如商学院与开控集团共建的MPACC培养基地,以“四链耦合”机制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通过双导师聘任制和党建共建协议强化实践教学。这种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使会计专硕研究生在财务数据分析、投融资决策等实务中提升创新能力,同时为企业输送“即用型”人才。
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成效显著
学校建立从招生到就业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阅读-写作-实践”三位一体,要求研究生掌握专业看家本领。就业服务方面,2019年江苏省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其研究生母校满意度指标9项优于双一流高校,就业率与专业对口率连续多年位居省内前列。文学院更倡导“学以致用、经济独立”理念,通过生存能力培养与学术素养提升的双轨制,助力学生实现职业发展与学术追求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