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师范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育)专业以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构建了涵盖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实践平台和校地协同的全方位育人模式。该专业依托吉林省一流本科课程、省级优秀课等教学资源,通过“两基五服”实践教学体系和跨学段教学创新竞赛,形成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的教育特色。近年来,教师团队在省级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表现突出,展现了专业建设的显著成效。
在课程体系方面,该专业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概论等核心课程,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教育实习”“社会调查”“军事训练”等实践教学模块,学生能够深入中学课堂和基层社区,掌握教学技能与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学校积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合通化市教育局举办“化育杯”教学创新大赛,覆盖大学至小学全学段,促进不同阶段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教师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融入课堂,形成贯通式培养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关键支撑。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马淑琴、陈瑶瑶等作为吉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提名获得者,不仅主持多项省级教科研项目,还以赛促教、以研促学,指导学生在全国外语水平能力大赛等赛事中获奖。政法学院辅导员韩松航带领的“政能量志愿者协会”连续四年获评五星级社团,通过百余场公益活动将思政教育延伸至社会实践。这种“教学+科研+实践”的复合型教师团队,为专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实践育人平台方面,学校建立了通化市十三中、通化市第一中学等实习基地,并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共建“思政大讲堂”,为学生提供真实教学场景。专业还通过“挑战杯”竞赛、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等活动,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例如,学生创办的“三个代表研修会”被评为吉林省大学生自学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进社团,成为校内理论实践的重要载体。
校地协同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大思政”格局。学校与通化市教育局建立常态化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制度,推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有机融合。党委书记郑伟峰提出的“纵向贯通培养体系”,通过跨学段教学展示、资源共享,实现了思政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阶梯式衔接。这种协同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更使通化师范学院成为区域思政教育创新的策源地,为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