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作为青藏高原第一所高等学府,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独特的办学定位和培养体系,在民族地区体育教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该专业依托学校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3+11”对口支援高校合作模式,将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教育深度融合,培养既能传承民族文化又能适应现代体育需求的专业人才。2025年该专业计划招收40名本科生,面向全国选拔具备国家二级运动员及以上资质的学生,通过系统化培养使学生掌握武术教学、科研及社会体育指导等核心能力。
培养体系与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以“体医结合、文武兼修”为特色,构建了跨学科知识网络:
- 主干学科包含体育学、历史学、中医学,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框架
- 核心课程涵盖《武术学概论》《中国武术史》《中医学基础》等理论课程,同时设置专项技术训练模块强化实战能力
- 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民族文化传承,通过教育实习、社会调查等环节,让学生在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训基地等平台积累教学经验
招生选拔与培养优势
报考该专业需满足三方面条件:
- 资质要求:持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且证书审批日期符合冬季项目(2015-2025.1.7)或夏季项目(2015-2025.3.10)时间范围
- 考试体系:采用文化成绩(30%)+体育专项成绩(70%)的综合评价模式,对一级运动员和运动健将分别给予30分、50分的文化成绩降分政策
- 培养特色:依托青藏高原运动与低氧健康实验室和吴天一院士工作室,开展高原民族体育研究,形成“高原体育+民族传统+冰雪项目”的特色发展路径
职业发展与就业支撑
毕业生具备多元化职业选择:
- 教育领域:在中小学、体校担任武术教练或体育教师,近五年已有1076名本科毕业生进入教育系统
- 科研机构: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学院教师主持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学术深造提供平台
- 健康产业:运用传统养生学知识在健身机构担任健康指导师,专业设置《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测量》等课程强化服务能力
- 管理岗位:在体育行政部门或赛事组织机构从事管理工作,学院建有国家级校园足球布局学校等实践基地提升管理素养
专业竞争力与创新实践
该专业通过三大创新举措提升培养质量:
- 跨校合作:与天津体育学院共建高原体育研究所,实施“1+2+1”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
- 非遗传承:4名教师担任省级非遗评审专家,将青海轮子秋、土族安昭舞等民族体育项目纳入教学体系
- 国际视野:作为省内唯一举办孔子学院的高校,通过中外合作项目推广中国武术文化,近三年培养留学生200余人次
该专业通过“理论奠基+技术强化+文化浸润”的三维培养模式,既保持传统武术的技艺传承,又融入现代体育科学理念。学生在掌握运动技术诊断、运动心理测量等前沿技术的同时,还能深度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活态保护,这种培养路径有效解决了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职业需求的衔接问题,为民族地区输送了大量“能教学、懂科研、会管理”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