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三角地区重点应用型本科高校,常州工学院在2022年通过教育部备案新增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标志着该校正式进入民航服务人才培养领域。该专业依托学校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和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基础,以"服务民航、对接产业"为导向,构建起独特的理实一体化培养体系。在当前民航业快速复苏的背景下,这一专业的设立既响应了行业人才需求,也彰显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
在培养模式上,该专业实施"四共协同"机制: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共同完成教学管理、共建实训基地、共促实习就业。这种深度融合体现在三个维度:
- 课程体系引入民航服务英语和客舱安全管理等核心课程
- 教学过程采用准职业化形象管理制度
-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与全国民航服务技能大赛
通过CBT实训室和全景模拟舱等先进设施,学生可在仿真环境中掌握值机服务、应急撤离等关键技能,实现从课堂到岗位的无缝衔接。
专业课程设置突出"艺术+管理+技术"的交叉特色,核心课程群涵盖:
- 民航服务心理学与民航商务运营管理夯实理论基础
- 客舱设备操作与安全应急处置强化实操能力
- 形象塑造和服务礼仪提升职业素养
特别设置的双语教学模块包括民航专业英语和国际服务标准,配合第二外语选修,为学生进入国际航司奠定语言基础。教学团队由高校教师和航企专家共同组成,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法,将东航、深航等企业的真实服务案例融入课堂教学。
实训体系构建呈现"三维进阶"特征:
- 基础层:形体训练室和化妆教室培养职业形象
- 提升层:模拟舱进行客舱服务全流程演练
- 创新层:通过民航服务大数据分析平台研究旅客行为
学校与十余家民航单位建立"双导师"制,安排学生在暑季运输高峰期间参与机场地勤实习,将课堂所学的旅客投诉处理技巧和特殊旅客服务规范转化为实战能力。这种工学交替模式使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60%。
就业保障机制形成"三级推进"网络:
- 校级层面举办全国民航服务技能大赛搭建展示平台
- 专业层面建立民航人才储备库对接用人单位
- 企业层面提供定制化岗前培训
数据显示,首届毕业生在航空公司空勤岗位就业率达78%,另有12%进入机场贵宾厅和航空票务领域。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针对民航体检标准设置入学建议条件,包括男性身高≥172cm、矫正视力≥0.5等要求,这种前置性设计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