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程职业学院的集成电路技术专业立足区域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和“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致力于培养适应半导体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该专业于2020年由电子制造技术与设备专业转型设立,依托黄石作为全国PCB产业聚集区的区位优势,构建了“校企融合、赛训结合”的育人模式,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随着集成电路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该专业通过产教融合和实践教学双轮驱动,为区域经济输送了大量掌握核心技术的技能型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聚焦集成电路产业链关键环节,强调工艺管理、版图设计和封装测试三大核心能力。学生需掌握微电子工艺、集成电路制造等理论知识,同时具备FPGA开发、芯片应用方案设计等实践技能。培养方向覆盖集成电路逻辑设计助理工程师、系统应用工程师等岗位,注重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1+X”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证,学生可快速适应企业技术岗位需求。
课程体系采用“理论+实践”双轨并行模式,核心课程包括:
-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详解晶圆加工、光刻、蚀刻等关键技术;
- 《Verilog HDL应用》——培养硬件描述语言编程能力;
-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掌握Cadence等EDA工具操作;
- 《FPGA系统设计》——强化可编程逻辑器件开发能力;特色课程如电子微系统设计与实现和芯片应用开发实践,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2021年“湖北工匠杯”竞赛中,该专业学生斩获一等奖,印证了课程体系的有效性。
实践教学依托“芯火”实训基地,构建了全链条实训环境:
- 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VR/AR技术模拟芯片制造流程;
- 工艺实践平台:配备晶圆固晶机、引线键合机等设备;
- 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上达电子共建SMT生产线,实现“教学做合一”。近三年学生参与全国集成电路开发及应用大赛累计获奖12项,2024年更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夺得金奖,凸显了实践教学的卓越成效。
师资团队由“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硕士以上学历占比83%。专业带头人钟廷伟拥有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研究方向背景,带领团队完成4项发明专利。企业导师来自长江存储、华星光电等龙头企业,将28纳米制程工艺等前沿技术带入课堂。团队近三年承接横向课题7项,为企业解决芯片良率提升等技术难题,实现了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 订单培养:与华星光电、沪士电子开设“现场工程师班”,实行“2+1”培养模式;
- 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成立5G+工业互联网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发智能传感器等实训模块;
- 实习就业直通:毕业生可通过“欣益兴订单班”直接入职,起薪达6500元/月。2023年就业率97%,其中35%进入长江存储等上市公司。
在升学通道方面,专业提供3+2专本衔接培养路径,与湖北师范大学联合开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教育。近三年专升本报考率稳定在35%以上,2024届毕业生徐展成功考入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对于技能突出的学生,还可通过金砖国家技能大赛获奖获得免试推荐资格。
通过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湖北工程职业学院集成电路技术专业已形成“教学-实训-竞赛-就业”的良性生态。随着黄石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该专业将持续为区域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助力中国“芯”突破“卡脖子”技术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