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市学院的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自2011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以来,始终以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功底与卓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该专业依托培黎机械工程学院的办学基础,融合艾黎职业教育理念,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通过对接装备制造行业需求,形成"重基础、强实践、求创新"的培养路径,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高位,在西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中形成较强影响力。以下从培养体系、教学模式、科研支撑等维度展开具体分析。
专业培养体系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框架,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链。核心课程包括机械制图与CAD、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结构生产等理论课程,配套设置焊接质量检测、无损探伤技术等实践模块。教学团队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论证-动态调整的三步法优化课程体系:首先组织教师走访50余家装备制造企业收集岗位需求;其次聘请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教授、企业高级工程师组成指导委员会;最后通过每年更新的毕业生能力追踪系统评估培养效果。这种闭环式课程开发机制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发展同步。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该专业突出特色。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建设焊接技术及质量检测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配备工业级焊接机器人工作站、X射线探伤仪等先进设备。实施"2+X"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必须考取焊接操作资格证或无损检测员认证。实践教学采用"三阶段进阶"模式:基础技能训练(大一焊接工艺实训)→综合项目实践(大三专业实习)→创新工程应用(大四毕业设计)。近年来学生参与设计的智能焊接工作站在省级机械创新大赛中获奖,体现创新教育成效。
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了专业发展的核心支撑。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占比65%。团队带头人同长虹教授是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省级教学名师,主持完成多项省级教改项目。教师团队通过"校企双聘"机制,与兰石重装等企业建立技术合作,将压力容器焊接工艺优化等实际工程案例引入课堂。近三年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8篇,这些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形成"研教相长"的良性循环。
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专业与兰州石油装备集团等6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联合开发焊接工艺虚拟仿真系统,实现复杂工况的数字化教学。在第七学期设置企业生产实习必修环节,学生需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完成焊接工艺卡编制、质量检测报告撰写等任务。这种"工学交替"模式使毕业生上岗适应期缩短至1个月,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2%。
该专业未来发展将聚焦智能焊接技术方向,计划增设机器人焊接编程、增材制造技术等前沿课程。依托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异种材料焊接、绿色焊接工艺等领域的应用研究。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掌握现代焊接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将持续走俏,该专业毕业生在航空航天、新能源装备等新兴领域具有广阔发展空间。